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08206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经济发展路径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出发,阐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强调在新时期下,我们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 一、 体制概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除具有市场经济体制共性外,还

2、具有自己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制度方面体现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总结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正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3、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可以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宜告了单一公有制结构的终结,确立了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框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个多元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这强调,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

4、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分配制度方面体现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是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

5、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这种分配方式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而不是通过货币手段进行,而是以实物分配方式展开。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

6、中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按要素分配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和按信息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

7、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稳定价格和维持国家收支平衡。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有行政手段对市场活动的干预仍然偏多,当前宏观调控中仍然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特别近年来市场偏冷的形势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增加,行政干预的色彩也有所增强。而一些市场调节措施,例如减税、调整利率等使用的较少,效果也不明显;其次宏观调控各部门间的关系不尽协调,宏观调控部门机构重叠和职责

8、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宏观调控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还不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由于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难以及时配合;货币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对财政政策的操作有时则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导致国债利率降低,给财政的国债发行造成压力;财政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增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例如出口退税转为银行的抵押贷款。针对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下面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将加以解决。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我国发展的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被证明是符

9、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第一阶段(19791982):“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突破了把市场与计划相对立的认识。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国家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和运用价值规律”。设计了“四种类型”的企业,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

10、;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由企业按照市场变化组织生产。在这一阶段,关于“实行政企分工,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单位”的“设想”被大力推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原则,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市场主体开始形成,市场机制逐渐发生作用,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补充手段。但是,总的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还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派生物。直接的指令性计划仍被看

11、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只是从属的、次要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板块”式拼凑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市场”是被批准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运行的。 第二阶段(19831986):“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的4个基本点:第一,总体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农产品和日

12、用小商品等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但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第四,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行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较之“计划经济”而言,在理论上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提出了与社会主义相联的“商品经济”的概念,但这种突破不是根本性的和总体性的,突破不到位:第一,仍在“商品经济”之前冠上”有计划的“前置限制词。这种商品经济的前提仍是计划,是“计划”控制下的商品经济;第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商品化”范围有限,仅限于农副产品等,土地、矿山和劳力等

13、不是商品;第三,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继续保留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一提法,在观念上仍认为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本区别于市场经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有计划商品经济”实际上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旧框架。 第三阶段(19871992):“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强调:第一,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

14、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表现在:第一,报告中不仅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而且没有再提计划经济,完全突破了改革初期计划与市场各分一块的老框架。第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从内容上把制度与体制区别开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第三,在“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中,市场的地位大大增加了,而且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第四阶段(199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2月邓小平南巡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

15、海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在南巡讲话中针对社会上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潮以及“双轨制”格局下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重新抬头,邓小平做了大量的理论阐发。他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 三、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经济在市场的作用下具有不稳定性,加入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将有助于经济平稳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市场部分中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存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产生问题,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经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保证国有经济的合理定位:国有经济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国有经济具有双重性质和双重职能:一方面,具有一般国有经济的性质;另一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并成为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基础和雏形。因此,国有经济的合理定位,一方面要考虑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现代市场经济形式的要求。国有经济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的领域,主要是公共产品、自然垄断、投资风险很大的产品和服务;国有资本应当进入并可发挥控制力的领域,主要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一般来说,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缺乏比较优势。当前,由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已基本改制,所谓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国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要发展经济战略和调整经济决策:必须调整长期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