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08145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授课教师:德江一中 戴芳教材概述: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含着血泪、充满愠怒和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文中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学生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应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个性的分析方法,并借鉴到自己写作实践当中。【三维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刘和珍,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一课时)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课时)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的深刻含意。(第三课时)4、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第三课时)【教学重点】1、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2、 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谋篇布局2、重难点语句【课前准备】1、诵读课文,落实字词读音及意思。2、学生自行或分组收集“三一八”惨案,以及惨案发生之后文化人的反应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运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

3、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天眼频仍,征战连年,家破人亡,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的动力,这种“哀痛”是为中华崛起的勇士们的心灵本色。他们是哀痛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勇士们幸福于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今天我们走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共同感受、体会刘和珍的哀痛和幸福。二、写作背景(学生汇报所收集的有关材料)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三、解析文章标题(结合注解),

4、理清文章思路1、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谈谈对题目的见解,解题: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结合: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怎样纪念刘和珍?纪念刘和珍有什么意义?)(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明确:三、四、五节。(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缘由。(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学生自主阅读并划分文章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2)交代纪念刘和珍的缘由(为什么写) 第二部分(3、4、5)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写了什么)

5、第三部分(6、7)写了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有何作用)明确写作思路:记念揭露歌颂四、刘和珍的印象(多媒体展示刘和珍图片)这是咱们在“三一八”惨案中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为了民族的前途,为了国家的命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一个英雄,是一个为了突破黑暗而呐喊着,挣扎着,奔扑着的一个勇士,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篇文章,通过鲁迅先生的笔,我们会看到一个形象更加丰满的刘和珍。五、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第一、三、四、五节提取信息讨论并归纳:文章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摘录原文句子,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多媒体展示)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明确:事迹1、预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2、参

6、加师大学潮斗争:(1)“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2)“微笑”“温和”和蔼可亲,善良乐观(3)“黯然”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3、前往执政府请愿“欣然”爱国热忱印象:“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性格:和蔼,善良品质:有理想,有远见,富于革命责任感,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形象:刘和珍君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近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刘和珍进行了一个公认,我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很多年后我成了一名教师,一遍一遍的触动,那个和蔼的、微笑的旧影永远的就像烙印一样烙在了我的心里,怎么也挥不去,我摘录

7、了一些鲁迅先生文章中的句子,把它连在一起,我惊喜地发现,这些句子在一起尽形成了一首如泣如歌的赞美诗,咱们来听一听。(配乐朗诵)(多媒体展示)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确是死掉了!中外的杀人者都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刘和珍君;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君;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刘和珍君;欣然前往请愿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的确是死掉了!但真的猛士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五、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齐读第四、五节,讨论并归纳作者的情感:教师明确:微笑、和蔼凶残

8、、诬蔑(对比)有力地表达了鲁迅对反动派的愤怒,同时也更能激起人们对反动派的强烈仇恨。悲对爱国青年愤对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环节,我们了解了刘和珍,我们也应该清楚了解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哀悼之情。文章有对烈士遇难痛心的叙述,也有对烈士精神热情的歌颂,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文人的揭露,也有对“三一八惨案”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有对庸人忘记历史的悲哀,更有对真的猛士的激励,对未来由衷的期望!这些情感就像是股股的岩浆一样,它奔腾着,穿越了87年的时光,我仍然能感受到它炽热的温度,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当然,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只是为了表达对刘和珍的哀悼、赞颂之情吗?请同学们下去后思考,作者的

9、写作意图,我们将在下节课来共同学习。板书设计:1、思路:记念揭露歌颂 2、感情基调: 悲愤(爱国青年) (反动政府,走狗文人)【教学反思】一篇难“教”的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学生解读的几乎淋漓尽致,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想象的。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似乎在告诉我们大家:教师教学观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让我感动,让我的教学观得以升华。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 检查作业2.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3. 阅读分析第3、4、5节【教学过程】一、学生口答思考与练习第一题。答不全可以互相补充,但要求语

10、言准确而简明。这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反馈和落实。二、学习新的内容。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对刘和珍有了整体的认识,那我们说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表达对刘和珍的哀痛、赞颂之情,那作者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一下。下面阅读第3、4、5节,看作者是怎样记念、怎样揭露的。1、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却被杀了。作者在此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其遇难,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明确: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同时反驳流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这里的句式特点,短促,表达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2

11、、思考:作者纪念“三一八”惨案时,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写作切入点?明确: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3、学生讨论并归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师明确: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爱国青年悼念庸人唤醒反动势力控诉 小结: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揭露敌人超出想象的凶残下劣,抒发了悲愤的感情,发出了战斗的号召。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在此我们可以完全感知到。【布置作业】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板书设计】写作意图: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教学反思】在总结读文章规律的过程中强化与巩

12、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方法的正确理解,强化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正确认识。有了前面的手把手的教授与示范,又加上后边的总结与提炼,我相信学生对鲁迅文章阅读的恐惧会有所改观。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 重点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2、 写作手法的学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节课我们将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再读文章,找出你认为难以理解,不易把握的或者意蕴深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段落,先自己试着理解,再提出来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2、抽小组起来谈小结:我觉得同学们真的是非常善于发现问题,实

13、际上,我们把握好了这些句子,咱们就打开了鲁迅情感的大门,那么我们揣摩语言,咱们又可用些什么方法来揣摩呢?前面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后面的大家自行解决。那么我们在揣摩时,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呢?对,是读,是反复的诵读,还要抓关键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3、学生讨论1、2 两个问题,教师先诵读,学生标出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生1: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生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4、再抽学生起来诵读。5、教师小结所以,理解作者情感,我们要反复诵读,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比如:解决第2个问题。首先,分组进行朗读。其次,抽同学起来作答。

14、生1:“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6、剩下的学生自行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可任选一句。7、抽学生起来交流。教师小结咱们通过对这些疑难句子的品析,就看到了作者蕴藏文章中的更深的情感(多媒体展示)8、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9、最后再来看一首诗(多媒体显示,教师配乐朗读)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课堂小结】亲爱的同学们呀,这嘶哑的,这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儿,这是艾青,也是刘和珍,但是,它所对应的是我,是我们,是所有的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人们【教学反思】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的一篇传统语文课文,思想深邃,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非常适合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对笔下的人物有着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教读记念刘和珍君,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目的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学生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