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080653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危险三角: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常无静脉瓣膜,当面部因细菌感染致病时,可循上述交通途径延及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临床上将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腮腺鞘: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咬肌筋膜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翼静脉丛:位于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翼静脉丛收纳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最后汇和成上颌静脉,回流至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经过面部的深静脉与肌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的

2、感染,可延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传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同。前临颊肌,后为腮腺。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槽动、静脉通过帽状腱膜:位于此区中部,坚韧致密,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该肌枕腹,两侧至颞区逐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续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间隙,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此隙范围较广,移动性较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

3、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封套筋膜:此层向上附于头颈交界线,向下附于颈、胸和上肢交界线,向前于颈前正中线处左、右相延续,向两侧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两肌的鞘,向后侧附于项韧带和第七颈椎棘突,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套结构腋鞘:椎间筋膜向下外方,由斜角肌间隙开始,包裹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并向腋窝走行,形成腋鞘颈袢:舌下神经经二腹肌深面通过,在弓形处向下发出降支,称颈袢上根,该根沿颈总动脉浅面下降,在环状软骨水平与来自颈丛2、3颈神经的颈袢下根组成颈袢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

4、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胸膜顶: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前、中、后斜角肌覆盖其前、后及外方囊鞘间隙:甲状腺被气管前筋膜包裹,该筋膜形成甲状腺假被膜,即甲状腺鞘(甲状腺前韧带)。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二者之间形成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称Virchow淋巴结,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在临床体检时,常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及肿大的淋巴结乳房后间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间隙,内有疏

5、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段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胸内筋膜:衬托于胸廓内面,向上覆盖于胸膜顶上面,称胸膜上膜;向下覆盖于膈上面,称膈上筋膜胸肋三角:位于胸骨部和肋部之间,有腹壁上血管以及来自腹壁和肝上面的淋巴管通过腰肋三角: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底为第12肋。腰肋三角的前方与肾相邻,后方有肋膈隐窝,故肾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撕破而引起气胸胸膜隐窝:在壁胸膜反折处, 即使深吸气肺也不能深入其间。这些部位的胸膜腔称胸膜隐窝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形成半环形的肋膈隐窝,该隐窝在平静呼吸的深度约为5cm,是胸膜

6、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肋纵隔隐窝:在肺前缘的前方,肋胸膜与纵隔胸膜转折形成肋纵隔隐窝。由于左肺心切迹的存在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大肺门:位于肺纵隔面中部,为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部位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肺根内结构自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食管下三角: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份动脉导管三角: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动脉导管三角,内有动脉韧带、

7、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动脉导管三角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动脉韧带:为一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的起始部。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1年内尚未闭锁,则为动脉导管未闭心包窦:浆膜心包的壁、脏二层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心包斜窦:位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心包前下窦:位于前壁与下壁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前下窦食管后隐窝: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的纤维组织,由3块扁肌的腱膜组成;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

8、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弓状线:在脐以下45cm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因此无腹直肌鞘后层,而在此处形成一弧形的游离下缘,即弓状线半月线: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着,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形精索: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淋巴管、神经及鞘韧带构成白线:在腹前壁正中线上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坚韧而缺少血管,常被选择于腹膜腔手术切口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胃床:胃后壁隔网膜

9、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段粘贴面平坦无皱襞,钡餐X线下呈三角形阴影,称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悬肌:也称为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肝蒂:由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总称肝蒂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其内通过胆囊动脉;胆囊手术时在此三角内寻找结扎胆囊动脉边缘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各结肠支在结肠内缘均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一个动脉弓,称为动脉边缘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

10、间,略呈向下开口的斜方形,窦内感染时易蔓延入盆腔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之间,呈三角形,周围近乎封闭,窦内赶热闹积脓时不易扩散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隔、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接于腹膜外筋膜。此间隙上经腰肋三角与后纵膈相通,下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延续,腹膜后隙的感染可向上或向下扩散脊肋角:肾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树脊肌外缘的交角处,此角称脊肋角或肾角肾门:肾内缘中部凹陷处称为肾门,有肾血管、肾盂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肾窦:由肾门深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称肾窦,被肾血管、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神经、淋

11、巴和脂肪等占据肾蒂:由出入肾门的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结构组成肠系膜根:肠系膜将空回肠悬浮于腹后壁,其在腹后壁附着处称肠系膜根隙膜三角:隙膜缘处的肠壁与两侧腹膜围成隙膜三角,此处肠壁无浆膜,不易愈合盆膈:又称盆底肌,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构成,上表面的筋膜称盆膈上筋膜下表面的筋膜称盆膈下筋膜盆膈裂孔:在盆膈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侧缘之间留有一狭窄的裂隙,称为盆膈裂孔肛提肌腱弓:耻骨体盆腔面到坐骨棘的闭孔筋膜呈线形增厚,称肛提肌腱弓耻骨后隙:位于耻骨联合后方与膀胱之间,又称膀胱前隙,上界为腹膜返折线,下界是尿生殖膈,两侧为盆筋膜形成的韧带直肠旁隙:又称骨盆直肠隙,男性位于直肠

12、与膀胱、前列腺之间,女性位于直肠与子宫、子宫阔韧带之间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其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它们的盆膈下筋膜;外侧壁的下部为坐骨结节内侧面,上部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前壁为会阴浅横肌及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缘及其筋膜和深部的骶结节韧带会阴浅隙:又称会阴浅袋。在浅隙内,两侧坐骨支和耻骨下支的边缘上有阴茎海绵体左、右脚附着,脚表面覆盖一对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深隙:又称会阴深袋。深隙内的主要结构为一层扁肌,张于耻骨弓尿生殖膈:尿道括约皿和会阴深横肌与覆盖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鼻烟壶: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在

13、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明显。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伸短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触及其搏动提携角:二轴线在肘部相交,臂轴的延长线和前臂轴的延长线之间构成一锐角,称提携角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三边孔: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上)、大圆肌(下)、肱三头肌长头(外),内通过旋肩胛动脉四边孔:肱三头肌长头(内)、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上)、大圆肌(下)、肱骨外科颈(外);内通过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臂丛:位于腋窝内的部分为臂丛的锁骨下部,主要由三个束构成。内侧束是臂丛下干前股的延续;外侧

14、束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后束由三个干的后股合成腋淋巴结:位于腋血管及其分支或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腋鞘:为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静脉和臂丛锁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肌腱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固定作用,称肌腱袖臂前骨筋膜鞘:臂前区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臂前骨筋膜鞘,其内有臂肌前群和行于臂前区的血管神经等肱骨肌管:又称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前臂屈肌后间隙:是指前臂远侧1/4段的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是位于深屈肌和拇长屈肌腱的后方,旋前方肌的前方,其

15、内侧界为尺侧腕屈肌和前臂深筋膜,外侧界为桡侧腕屈肌和前臂深筋膜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向下延续,在腕前区增厚形成腕掌侧韧带,对前臂屈肌健有固定、保护和支持作用屈肌支持带:位于腕掌侧韧带的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是横架于腕骨沟的前方,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钩,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伸肌支持带:又名腕背侧韧带,由腕后区深筋膜增厚形成,其内侧附于尺骨茎突和三角骨,外侧附于桡骨远端外侧缘。伸肌支持带向深部发出5个纤维膈附于尺、桡骨的背面,使之形成6个骨纤维性管道,9块前臂后群肌的肌腱及腱鞘在管内通过掌腱膜: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散开并与手掌中部的深筋膜浅层融合,使该部深筋膜增厚而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指蹼间隙:在掌骨头处,掌腱膜深层的横行纤维与其向远端发出的4束纵行纤维之间,围成3个纤维间隙,称指蹼间隙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该弓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深弓: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骨间掌侧肌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指髓间隙:又称指髓,位于各指远节指骨远侧4/5段掌侧的骨膜与皮肤之间。间隙两侧,掌面和各指末端都是致密的皮肤,近侧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和指深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