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078636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南宁市2016年市本级及城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为了有效提升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确保2016年度邓圩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方案。一、培训目标1.明确信息技术学习重点。通过参训前的诊断测评和培训后的发展性测评,帮助参训教师真实了解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明确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2.掌握信息技术工具使用。通过任务驱动式混合研修,引导参训教师从自

2、身工作环境与需求出发,了解适合的技术工具,掌握能够为自身工作学习带来便捷和更高程序的信息化工具,使得教师工作事半功倍。3.立足教学提升应用能力。通过成果研磨,引导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领域)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做中学,制作自己的学科(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案(课)例和微课,在此过程中切实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参与研修促进专业发展。在项目组专家及市区名师和教研员的带领下,通过网络研修和实践测评,促使参训学员积极使用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等手段,参与混合研修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二、培训对象邓圩小学在职教师罗永恒等8人,其中含学校管理员廖小英。三、研修时间安排本项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3、为50学时的网络研修,从2016年9月15日开始至2016年11月15日结束,共2个月。第二阶段为线下研修和实践测评活动,从2016年11月16日开始至2017年1月15日结束,共2个月。采取管理者和培训者集中培训、参训学员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移动学习、参训学员线下研修与实践测评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对项目城区项目学校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高。(一)远程研修时间安排50学时的网络研修内容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主题感受技术魅力提升综合素养运用技术工具开展教学设计应用技术工具创新教学

4、活动应用技术工具优化教学评价借力混合研修优化个人教学时间9月15日-9月26日9月27日-10月9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21日-11月1日11月2日-11月15日研修课程课程导学、技术素养及平台操作指南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准备课程简易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实施类课程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类课程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交互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实施类课程网络移动环境下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实施类课程(二)线下校本研修活动及实践测评活动2016年11月16日2017年1月15日,2个月四、研修内容安排阶段设计阶段说明混合研修活动研修课程网络研修(学员)校本研修(校管理员组织)前测

5、(9月15日-9月20日)训前诊断测评参训教师首次登陆培训平台时,需要完成训前诊断测评,前测系统会根据教师的测评结果做出诊断,为教师推荐主题选学课程。第一阶段感受技术魅力提升综合素养(9月15日-9月26日)熟悉网络学习平台、研修安排等,制定一份研修的个人计划。课程导学、技术素养及平台操作指南1.学习网络课程75分钟2.撰写1份个人年度研修计划作业1:请根据诊断测评结果,结合本校信息技术环境条件、教学进度和项目安排,确定将执教的一节课,制定研修计划。3.参与网络研讨活动1个4.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1.组织学校参训教师学习培训方案,学习平台操作2.督促分校学员参训率3.跟据本校情况,制定校本研

6、修计划。第二阶段运用技术工具开展教学设计(9月27日-10月9日)选择一课或知识点,完成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并附相应的教学课件。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准备课程1.学习网络课程180分钟2.提交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课件作业2:在作业1的基础上,跟据上阶段制定的研修计划,围绕即将执教的一节课:2-1中小学教师撰写教学设计,2-2幼儿园教师撰写活动设计,重点说明将如何应用PPT投影、交互电子白板或网络移动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3.参与网络研讨活动1个4.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对本校参训教师的参训情况进行督导,关注参训率和学习率第三阶段应用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活动(10月10日-1

7、0月20日)本阶段在上阶段教学设计及学友观摩点评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实施,提交一份课例视频(课堂实录或教学实录片断)或微课视频。简易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实施类课程1.学习网络课程195分钟2.提交一份课例视频(课堂实录或教学实录片断)或微课视频作业3:在作业2的基础上,提交一份相同课题的教学课堂实录或教学实录片段或微课视频。3.参与网络研讨活动1个4.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对本校参训教师的参训情况进行督导,关注参训率和学习率交互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实施类课程网络移动环境下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实施类课程第四阶段应用技术工具优化教学评价(10月21日-11月1日)本阶段学员根据上阶段

8、进行课堂实践的情况,制作课后检测试题/幼儿观察记录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类课程1.学习网络课程75分钟2.提交一份课后检测测试题作业4:根据上阶段进行实践的情况,4-1中小学教师制作课后检测试题,4-2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观察记录表3.参与网络研讨活动1个4.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对本校参训教师的参训情况进行督导,关注合格率第五阶段借力混合研修优化个人教学(11月2日-11月15日)优化本次研修成果,参与精彩绽放活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1.学习网络课程75分钟3.参与网络研讨活动1个3.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4.形成个人作品集督促本校参训教师合格率五、考核评价参

9、训教师学员培训成绩考核包含“远程培训测评”和“线下实践测评”两项,“远程培训测评”和“线下实践测评”两项成绩均为优秀者,测评结果为“优秀”;两项均合格者或有一项优秀一项合格者测评结果为“合格”;有一项不合格者测评结果为“不合格”。 测评结果不合格的教师学员,须在下一轮培训中重新参与远程在线学习和校本实践等对应项目培训及其测评考核。参训合格学员由培训机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培训合格学员的继续教育学分由南宁市教师培训中心按上级有关文件核定。(一)学员任务学习(100分)主题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制定计划课程学习活动生成成果由教育局统筹,以学校为责任单位,以线下打分的方式为学员打线下实践测评分数。(实践测评

10、评分标准详见线下校本研修活动及实践测评活动方案5分40分20分10分15分10分个人研修计划课程学习,每15分钟1分参与研修活动,每次4分教学设计及相应的教学课件课例视频(课堂实录或教学片断视频)或微课视频课后检测试题第一阶段1份,5分75分钟,5分1次,4分/第二阶段/180分钟,12分1次,4分1份,10分/第三阶段/195分钟,13分1次,4分/1份,15分/第四阶段/75分钟,5分1次,4分/1份,10分第五阶段/75分钟,5分1次,4分/拓展学习(不设上限)说明:1.拓展学习积分包括:贡献积分、活跃积分和魅力积分。2.学员每天的积分有上限,最多为40积分/天。3.学员在项目期间的总积

11、分无上限。贡献积分写作业:2个积分/1篇传资源:2个积分/1篇写日志:2个积分/1篇发问答:1个积分/1篇活跃积分看课:1个积分/20分钟评分(作业、资源):1个积分/1次评论(课程、作业、日志、问答):1个积分/1次关注同伴:0.1个积分/1次参加活动(答疑):1个积分/1次魅力积分作业、日志被评论:1个积分/1次作业被推优:20个积分/1次;资源被推优:2个积分/次(被学友评分为10分);1个积分/次(被学友评分为8分);资源被下载:1个积分/1次(二)学校管理员评价指标指标描述分值研修简报1.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网络研修内容与本校校本研修活动相结合,以简报形式提交一份校本研修年度计划。(

12、校本研修目标明确、任务具体、特色突出,时间安排具体,含校本资源建设方案及更新机制)12分2.提交两份学校阶段研修简报,展示学校线下校本活动成果。24分3.提交一份学校培训研修总结简报。12分参训率学员参训率达到95%以上:计16分;85%-94%:计13分;70%-84%:计10分;50%-69%:计8分,50%以下不记分。16分合格率学员合格率达到95%以上:计20分;80%-94%:计16分;60%-79%:计13分;50%-59%:计10分;50%以下不得分。20分优秀率学员90分以上达到15%以上:计16分;10%-15%:计13分;5%-10%:计10分;5%以下不得分。16分满分100分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邓圩小学2016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