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07860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各种书体的来历(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种书体的来历 书体名。飞白的别称。东汉蔡邕称:“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绪论:“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指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书史会要称:“(赵)宦光笃意仓史文学,创作草篆,盖天玺碑而小变焉,繇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傅山等都擅长草篆书。隶书 亦称“佐书”、“吏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晋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

2、,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后在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是秦汉手写隶书的代表作。今隶 正书的名称。正书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如唐六典载:“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正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陆深书辑所称“锺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又泛指

3、魏晋以来之楷书而言。草隶 草书的别称。南史。刘孝绰传载。“绰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羲之子献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今人也有称汉代竹木简上的隶书为草隶的。草书 字体名。别称“藁书”。广义指不论时代、字体、凡写法潦草者;狭义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编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至东晋王羲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

4、,笔走龙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藁书 草书的别称。汉书董仲舒传载:“草藁未上”,可证草书之先,因于起藁,藁书之名与草书同义。唐代张怀瓘书断称:“藁亦草也。”杜操(度)善草书,故南朝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有“杜藁锺隶”之句。章草 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得名有几说: 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 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 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因用于章奏而得名。

5、 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汉隶 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康隶”。八分 即“隶书”。魏晋至唐代,楷书也称隶书,原先有波磔的隶书,则被称为“八分”。南朝宋王愔称:“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

6、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书以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隶书(楷书),对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佐书 即“隶书”、“史书”,亦作“左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并注明左书即秦隶书。又汉书艺文志载:“汉王莽居摄,书有六体,为古文、奇文、篆文、隶书、缪篆、虫书。”隶书称之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

7、。”近来学者进一步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 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流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狂草 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摆脱东晋王羲之一路草书温文尔雅风格,笔势连绵奔突,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张旭、怀素。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正

8、书 亦称“楷书”、“正楷”、“真字”。字体名。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名。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书,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不宝。”行书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为汉末刘德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

9、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全。”榜书 亦称“榜署”。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古称“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今亦称“擘窠书”。 第二篇: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

10、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中元节 七月

11、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

12、,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重阳节 重阳节,一个旧有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很少人庆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这个节日的存

13、在,他们所知道的也不过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爷大诞。 九月初九,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其中一个已经鲜为人知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离开家到处去旅行或爬山。 原来,这是有它的典故的。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能预言未来的道长。他懂法术,并且擅长驱魔。 有一天,他向他的门徒说,灾祸之神将在农历九月初九降临人间。他交待他的门徒到乡间去将灾祸之神征服。道长给了他的门徒捆扎好的草药及一壶菊花酒。他要他的门徒将这些药和酒带去给人们以化解灾祸。 他的门徒乘仙鹤而去,将道长的草药和菊花酒分派给众人。同时,把他们带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药,灾祸之神就不敢接近他们了。 当灾祸之神到来村庄时,发现村里的人都不见了

14、。它发现人们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赶紧奔到山的那边去。可是,它是怎么也接近不了。后来还被道长的门徒刺伤。 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到山上去或出外游玩,以避开灾祸之神。谈到九月初九,最为人知道的还是从九月初一到初九庆祝的九皇爷诞。这在马来西亚各个地区都很多人庆祝。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

15、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秋节。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