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078279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国力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那么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来适应时代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更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数学教学价值不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获得书中的知识,还要有助于思维的训练与认识能力的提高,这就需研究知识发生的思维过程,即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展示数学公式、概念、定

2、理、法则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寻求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探讨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概括出解题规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使他们在参与中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把下列四个不等式:74 35 45 21 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5,都乘以(或除以)5,都乘以(或除以)5,观察计算后不等号的方向有没有改变?2.通过上面的计算及观察,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3.所得的结论对不对?请你验证一下;4.你认为不等式会有哪些性质呢?这样,学生自己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了

3、观察思考,提高了探索、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发展。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风格、气质、理想、信念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创造良好的热情和欲望,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既能激活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又加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案的交流,增强

4、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有的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如在学完锐角函数后,有的学生提出:“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才有正弦、余弦吗?”“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边长有关吗?“等典型问题,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小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猜想,不仅养成了敢想敢问的习惯,而且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挑战性及解

5、题的创新性都得到了培养。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及深化基本概念,揭示问题的实质,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培养创造精神。 1.一题多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富有吸引力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典型例题设计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开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一次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结合图形解答下列问题。(1)求方程0的解。(2)求不等式1的解。(3)求2时,的取值范围。通过以上问题能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力,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

6、一题多解。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途径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思维呈“礼花状“散开,从不同的认识层次寻求多种解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如: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60,它是几边形?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法。不妨设它是边形,方法1:从内角和方面考虑,易得180(2)(18060),即可求出。方法2:从外角和方面考虑,可得60360,更易求出。这对开拓学生的思路,探索解题规律大有好处。 3.一题多变。适当变换题目的条件或问题,使一题变成多题,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ABC,找一点P,使APB、APC、BPC为等腰三角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不难找出三角形的外心符合条件,随之进一步提问:“如果ABC是等腰三角形呢?答案唯一吗?”这一点P是否一定在ABC内部?是否还有其他的点也满足条件?学生的思维自然展开,紧接着提问:“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结果又如何呢?”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判断中深化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外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