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们的运动场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074673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我们的运动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案例我们的运动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案例我们的运动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案例我们的运动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案例我们的运动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我们的运动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我们的运动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我 们 的 运 动 场谷城县粉阳路小学:蒋艳红一、案例背景: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运动场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们每天在这里运动、玩耍,他们发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近段时间天气干燥,运动场上的灰特别多,给学生的运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引起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激发了他们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同学说:“老师,运动场上的灰太大了,我们连做操都被取消了,怎么不想办法改进呢?”有的同学说:“老师,运动场的体育设施太少了,每次排队还没等到我们,就上课了,怎么不多加点儿体育设施呢?”等等,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议论,经过同学们反复商量,最后确定研究“我们的运动场”作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

2、题。二、活动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学校运动场的地理概况2、畅想学校运动场的未来(二)能力目标1、网上查找数据,形成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学会分工与合作,以及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自我展示、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3、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4、通过本次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情感目标1、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小养成保护环境、建设家园的习惯。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一)提出问题确定主题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学生在运动场活动情境,展现运动场给学生

3、活动带来的种种不便,如:学生跑步时尘土飞扬,体育设施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等。师:同学们,看到刚才的录像,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生:我们想知道运动场上怎么有那么多的灰尘。生:我们想知道学校为什么不多建一些体育施?2、确定子课题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可供研究的问题,经全班同学认真总结,归纳出下列4个子课题:活动设施;场地设计;绿化状况;使用情况(二)组建小组聘请指导老师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我们想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请你们想一想。师:这些问题如果靠我们自己一个一个去解决,看来真有点不容易,如果我们把全班分成4个组,每个组选一个问题去解决,你们看,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选问题、分组师:你

4、们打算怎样找问题的答案?(找23名学生试说)师:请你们跟组内伙伴们到一起商量商量,每个同学根据自已的兴趣特长选择内容,自由组成了4个活动小组,它们是:活动设施调查小组、场地设计调查小组、绿化状况调查小组、使用情况调查小组。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一)制定小组实践计划在聘请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各小组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准备相关的物品、数据,小组长组织落实。(各小组计划见表一)组名调查研究内容研究方式活动地点活动时间运动设施调查小组1、运动场有哪些体育设施,它们的名字叫什么?2、各种设施的数量,使用方法;3、列成表格;4、你们的建议观察、访问、上网校园内6月上旬场地设计调查小组1、运动场是哪

5、一年建成的?2、运动场有多大?它是怎样分布的?3、运动场上有些什么,它们所占面积分别是多少?4、运动场的设计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吗?5、学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运动场?它的设计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访问、测量、绘图、上网、统计校园内6月上旬绿化状况调查小组1、运动场有哪些花草树木及生长情况。2、绿化面积及所占比例3、存在的问题,你们的设想和建议实地查看、照片、计算机绘制图校园内6月上旬使用情况调查小组1、课后学生喜欢做哪些运动?2、哪种运动设施最受欢迎?3、运动场的设施够用吗?为什么有的设施学生不敢玩?应怎样改进?4、通过调查设施的使用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观察、采访、录像、设计校园内6月上旬

6、(二)各小组根据计划展开调查以下是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实施调查活动内容简介“活动设施”调查研究小组:在小组成员的集体讨论下,共同采访了体育老师,在体育老师的简单介绍后,弄清了各种体育设施的名字,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小组长给每个成员分配任务,运动场的每一种设施都有人去具体完成资料的收集“场地设计”调查研究小组:学生们带来了像机,把运动场的分布拍了下来,并实地测量了运动场各部的占地面积,发现运动场虽然漂亮,但有些零乱,并没有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空间。比如说文化长廊与树之间是一片空白,跑步器太偏僻了,乒乓球案和体育器材建的太少了。怎样建设才能使全体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能到操场上得到锻炼呢?学

7、校周围到处盖着高楼大厦,扩建校园那是不可能的,于是成员们共同研究设计了一副运动场建设的蓝图,并用吹塑纸制作出来。(附图见后)“绿化状况”调查研究小组:按照他们的实施计划,第一步通过实地考查了解运动场绿化状况,第二步访问学校领导,了解了学校对运动场绿化做了哪些事,有何打算,并做了记录。“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小组:经过查资料和询问老师,明白了怎样制问卷,小组内共同商定制定了问卷,由两人负责打印问卷,全组经过分工选择中午时间进行了发放、收集问卷,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统计。附:我心中的运动场(三)交流调查信息1、整理完善资料2、资料汇总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拓展延伸:(一)各组在精心准备下,进行了汇报展

8、示,大致情况如下:“体育设施”小组:通过调查了解,学校的体育设施根本不够用,大部分同学不能玩到体育设施,建意学校多建一些体育设施。部分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如云梯、天梯。如果能在下面垫上厚厚的海绵垫就好了。“场地设计”调查研究小组:场地设计小组成员把运动场现状和设计的蓝图展现给大家,并分析了现状中的种种不足,将设计的蓝图给大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说明了设计意图。“绿化状况”调查小组:我们觉得运动场的绿化情况不是很好,树少草少,虽然操场中间有一些草,但是学生在那里活动,大片的草都被踩死了,如果遇到天旱,人一走在上面就会尘土飞扬,学校就会停止做操。春季学校准备开运动会,遇上天干,六年级的学生和体育

9、老师在操场上洒水,我们延迟了几个星期的运动会才得以开成。夏天就更糟了,在外面上体育汗流浃背,没有大树阴乘凉,白嫩的皮肤晒得黑漆漆的。秋冬季节叶子落了,只有极少的树木还有绿色,看上去非常单调。我们希望学校能够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比如在运动场的四周种上四季常青的雪松。在跑道的中间植上生命力旺盛的绿草。春天,到处一片新绿,我们可以在操场上运动,也可以坐在草坪上看书、写字。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可以在大树下纳凉。秋天刮大风,大树为我们遮挡风沙,让我们的运动场真正成为我们的乐园。“使用情况”调查小组: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设施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玩,部分体育设施不够用,建议学校多建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玩的体育

10、设施。(二)各组根据调查情况,谈谈本课题还应完善的地方比如,大家建议场地设计调查小组将设计的蓝图上交给学校领导,希望学校在下次改建时,能采纳他们的意见。四、学生收获:(1)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2)学生初步了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3)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4)培养了他们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基本掌握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方式、方法。五、教学反思:(一)充分利用的地方资源,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查、看、说、问等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是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有效途径。(二)学生很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活动中能充

11、分调动各种感官,放眼观察,开口说、问,动手测量,动脑思考,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能收集分析处理简单信息,积极与同伴交流,愉快合作,将各人收获变成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长期下去,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三)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资源,更应该开发周边的一切可以发的资源,使资源共享。六、总体点评:本案例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周围的事物。运动场,是每位学生再也熟悉不过的了,对运动场的设施、绿化、场地等都比较了解,便于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二)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上这些

12、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案例中,学生自由分成小组,自已制定方案,对学校运动场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对这种形式十分感兴趣,积极参与实践,调查得十分仔细,并且能够根据调查的情况,总结出原因和解决办法。案例中的各种调查方式,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的能力。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四)形式多样:统计、绘画、访问、摄影、上网、问卷调查(五)收获丰富 效果明显在“我们的运动场”调查完后,学生们了解了许多关于运动场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并且将它转化为自已的实际行动。作者简介:蒋艳红,女,出生于1975年9月30日,综实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邮政编编:441700,联系电话:13995750790,电子邮箱:,通信地址:湖北省谷城县城关镇粉阳路2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