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07406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心区一中教师备课本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和论语;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学 能力目 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目 标层次;标情感目 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标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 教 政治思想。材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 分 作、撰、伤、与、 让等);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析 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

2、育艺术。一、 导入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在初中时学 实 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 施 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教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学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 过 行止。1998 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 21 世纪还 程 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及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 551-479 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 设 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3、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 计 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 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 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 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 “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 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4、) 毋 w 乘 shng 馑 jn 俟 s 甫 f 铿 kng 莫 m 3、练习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 七、积累文言 词汇和句式知识-(一)、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 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 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 之矣 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 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 以来,夙夜忧叹 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

5、你们 问君何能尔。 代词,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 助 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 荀子?非相 通 “耳”,罢了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 介词,在 异乎 三子者之撰 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 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语 气词,呢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道理 方六七十里 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 圆 方形 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方六七 十里,如五六十里 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赤,尔何如 与“何”连 用,即“如何”,怎么

6、样 公如大夫入 仪礼?乡饮酒 和,同 权将如吴 三 国志?吴书 到去 不动如山 孙子兵法?军争 像,如同 夫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 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 与“子”组成“夫 子”,对孔子的尊称 则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副词, 却,可是 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 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 原 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假若

7、而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相当于“而 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 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 “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 “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 之 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 你,你的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 也 ” 同意 ,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 相当于“欤”, 语气助词 ,吗 失其所 与,不知 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 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 给予 (二)、古今 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 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 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 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妨,妨碍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谦虚 (三)、古字通 假 鼓瑟希 “稀” 莫春者 “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 “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 名活动,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名活动,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 雩。 名活动,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 A、 动词的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 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

9、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 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图。 臣是以无请也。 八、阅读赏析 分 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 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 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 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 格内容。 B 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 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 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1、3 详见表格内容。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

10、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 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 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 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 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 故孔子“与点”。 表格一: 人物 述 志 性 格 描写方法 启 示 原文 概括 子 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千乘之国”从政 有抱负,坦诚,但性格 比较鲁莽、轻率、自负。 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语言描

11、写)和动作、神态等 来刻画人物。 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 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有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 寸。 公西华 愿为小相 “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 莫春者咏而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 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 格二: 人物 孔 子 评 志 政治思想 人 物 形 象 对象 态 度 孔子 子路 其言 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礼乐治国 A、 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

12、、热情 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 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 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 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 良,但却四处碰壁。 冉有 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 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 赤则非邦也与?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 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 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通过孔子与

13、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 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 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 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 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 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 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习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 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14、。 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 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 “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 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 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 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 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 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 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

15、备三顾茅庐见到他 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 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 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 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 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 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 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 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 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 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 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 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 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 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 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 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