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07385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黄 庭 坚 寄 黄 几 复 赏 析 甘肃省兰州成功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 程福如 值2013年兰州成功高中应届临近高考前夕,忆以前所学黄庭坚赠友读书的绝妙好诗寄黄几复,并附自己的解读及相关资料,以此自勉。【原诗】我 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

2、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

3、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注释】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四立壁:

4、史记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 蕲: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赏析】 这首诗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当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他的朋友黄介(字几复)任四会(今属广东)知县。他们都居住在滨海地区。前句化用左传中楚子对齐桓公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

5、年的思念之深。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诗人想象友人如今已白发萧萧,伴随着他的读书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偏居荒蛮之地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诗具有生、新、瘦、硬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典故。他把古代

6、典籍中的词语经过转化、改造,吸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使诗歌的涵义更加丰富、情致更加含蓄。因此,他的诗表现出深厚的学养,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艺术特点。【资料】“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

7、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秦观阮郎归云:“

8、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王直方诗话云:“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任渊说这“两句皆记忆往时游居之乐”,看来是弄错了。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几复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距作此诗刚好十年。结合诗意来看,黄几复“同学究出身”之时

9、,是与作者在京城里相聚过的,紧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

10、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11、 温庭筠不用动词,只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适当的配合,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颇为后人所称道。欧阳修有意学习,在送张至秘校归庄诗里写了“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一联,终觉其在范围之内,他自己也不满意(参看诗话总龟、存余堂诗话)。黄庭坚的这一联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下

12、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孟郊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下句对照,上句所写,时、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见:时,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开封;景,春风吹拂、桃李盛开;事,友人“同学究出身”,把酒欢会;情,则洋溢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

13、”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这两句,也是相互对照的。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

14、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黄庭坚在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里也说范仲淹“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

15、!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象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杰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激情,艺术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诗的语言,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赞赏“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端,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 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在这一点上,他也学习杜甫。杜甫首创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