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翻译概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071068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翻译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章 翻译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章 翻译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章 翻译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章 翻译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翻译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翻译概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 翻译概论5 关于教学内容6 关于作业7 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 期末考试1 什么是翻译?2 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 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 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第一节 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 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 年)时期,周 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 同,名称各异。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

2、160 年) 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 是尾声了。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 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 年316 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 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 年617 年)(东晋隋末) 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 (唐朝

3、全盛时期) 玄奘(600-664)公元 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 年,行程5 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 部。译经75 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 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元朝设有专门学 校培养译员。由于译员可出职当官,汉人争相学习蒙语。元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内还设置专为皇帝服 务的翻译部门和官员。由于元朝诸帝既蒙古大臣多不学汉语,因此汉族大臣所上的奏章必须经过翻 译,再

4、呈御览。4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1)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 年)命人从西域文翻译了回回历书。此书是从元朝手中接 过来的,一部天文书,对于明清初期天文学者学习天文知识起了促进作用。(2)明代的外事翻译活动与四夷馆的创立 明代接待外宾并配有翻译人员的官方机构是鸿胪寺和主客清吏司。 隋唐宋四方馆是官方的外事翻译机构,而明代的四夷馆是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 校。(2)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 耶酥会的传教士也前来我国从事宗教活动。有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 此时的科技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时期。5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5、18401918)(1)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2)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事机构与翻译活动 由于礼部和理藩院已不能胜任与外国侵略者交涉的任务,在咸丰十年(1860 年)十二月建立 了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这是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总机构。(3)甲午战争(1894)前的西学翻译 西学传播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洋务机构,二是教育机构。洋务运动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译介西学方面,与京师同文馆相同时的翻译机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 翻译馆。(4)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维新时期,非常重视翻译,不但翻译西方的,而且大量翻译日本的书。马克思和恩格斯

6、的书 最初由日语译成汉语。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其次要数梁启超。 严复(1853-1921)(5) 外国文学的翻译林纾(1852-1924) 晚清时期创作和翻译小说之风极盛。翻译外国小说最多的是林纾。二、 西方翻译简史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 的希腊罗马史诗奥德赛。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首次区分了“作为解 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西方翻译在历史上出现过六次高潮:(1)始阶段(公元前三世纪三世纪左右)把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译为拉丁文。此时希腊衰落,罗 马强盛。(2)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初期,具有宗

7、教性质的翻译。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须译 成拉丁语才能被罗马人接受。(3)中世纪中期(11-12)世纪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来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 丁语。(4)14-16 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民族语言在文学和翻 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5)文艺复兴后(17 世纪下半叶20 世纪上半叶)翻译继续发展。(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翻译活动。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严复(18531921)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

8、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词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 章正轨,亦既为译事楷模。马建忠(1844-1900)的“善译”1894 年冬,维新人士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他在文中说:“今之译者,大抵于外 国之语言,或稍涉其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古文词者,率茫然而末识其名称; 或仅通外国文字语言,而汉文则粗陋鄙俚,未窥门径;使之从事译书,阅者展卷未终,触人欲呕。 又或请西人之稍通华语者为之口述,而旁听者乃为仿佛摹写其词中所达之意,其未能达者,则又 参以己意而武断其间。盖通洋文者不达汉文,通汉文者不达洋文,亦何怪

9、夫所译之书皆驳杂迂讹, 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讪笑也”。在这个中国近代翻译史名篇中,马建忠提出了“善译”的标准:“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 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 字孳牛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 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 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 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鲁迅(1881-1936)的 “忠实与通顺” 还

10、是翻译死魂灵的事情。躲在书房里,是只有这类事情的。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 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 他以为讽刺传品的翻译,第一当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广大。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 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我的意见却两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 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 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 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 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

11、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 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 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 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只是文句的组织,无须科学理论似的精密了,就随随便 便,但副词的“地”字,却还是使用的,因为我觉得现在看惯了这字的读者已经很不少。傅雷(1908-1966)的“神似”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 更难。临画与原画,素材相同(颜色,画布,或纸或绢)法则相同

12、(色彩学,解剖学,诱视学) 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 救的缺陷,同事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 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扞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 拼凑堆砌能济事。各国的翻译文学,虽优劣不一,但从无法文似的英国译本,也没有英文似的法国译本。假如 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致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是太容易 了。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舟求剑,而且是削足适履,两败俱伤,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 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

13、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风 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 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 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 于不及。倘若认为译文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 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词害意,或以意害辞的 弊病了。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我的翻译,当然是眼高手低,还没有脱离学徒阶段。高老头初译(1944) 对原作意义虽无大误,但对话生

14、硬死板,文气淤塞不畅,新文艺习气既刮除未尽,节奏韵味也没 有照顾周到,更不必说作品的浑成了。这次以三阅月的功夫重译一遍,几经改削,仍未满意。艺 术的境界无穷,个人的才能有限:心长力绌,唯有投笔兴叹而已。钱钟书(1910-1998)的“化境”钱钟书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 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牛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 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 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 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

15、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 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 合原文,那就是讹,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 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和诱产生了新的意义。”请将以下词组或句子翻译成汉语:1) sweet sixteen2) withdrawing fight3) Sunday saint4) political year5) brief experiment6) He ate his words.7) The room is nice and cool.8) I wont let you go abroad for anything.9) Six a.m. is an unchristian time to call.10) There is no pot so ugly it can not find a pot.11) The spring of 1980 found him working in a small department store in Washington. 请将以下短文翻译成汉语: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