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06676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

2、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2、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

3、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二、讲授新课:1、人格尊严不可辱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图文材料)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 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的需求的。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

4、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2)人格尊严权 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裕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3)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 名誉权 肖像权 生命健康

5、权人格尊严权 姓名权自由权 隐私权板书:人格尊严不可辱,侮辱人格尊严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5页材料) 想一想:好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益处?试举例说明。 评一评 选一选 请你在班级中评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 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填一填: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品行表现评 价 所 用 的 词名誉优良诚实、信用、真诚、善良、聪明、正派、公正、廉洁、敬业等好不良奸诈、邪恶、歹毒、卑鄙、无耻、狡猾虚伪、愚蠢、懒惰等不好 那么,什么是名誉? 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呢?(1)名誉的含义人的名

6、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人们常用诚实或奸诈、善良或邪恶、正派或卑鄙、精干或笨拙、真诚或虚伪等词语对他人做评价,这些社会评价综合起来构成一个人的名誉。每一个人都处在这种评价中,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2)名誉对个人的作用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36页材料)议一议: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教师小结: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教师讲述: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按教材P36页2、3 段)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37页)议一议: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 你会采

7、取大江的做法吗?(3)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1)什么是名誉权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2)名誉权的表现: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教师讲述: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自己名誉受到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3)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38页)说一说 做一做:(学生可以结合教材P3839页内容进行讨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后果1、侮辱谩骂他人、嘲笑、挖苦等会危害受害人的

8、生理、心理、名誉等权益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2、诽谤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等3、非法搜身、拘禁等非法搜身、扣押、拘禁、禁闭、限制自由等案例分析:(教材P39页材料)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判决?三、课堂小结:(教师可按板书知识点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

9、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3、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2、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

10、(见教材P40页材料)议一议: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教师讲述:上述事件涉及到公民的肖像权,两家网站的做法侵害了受害人的肖像权;法院的判决制裁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公民的肖像权。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肖像和姓名中包含着公民的权利。2、板书框题: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二、讲授新课:1、维护姓名权情境活动一:集思辩疑呈现材料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

11、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想一想: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教师讲述: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那么,什么是姓名?姓名与个人的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的内容有哪些?(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姓名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姓名与每个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着密切联系,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例如,我们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现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P43页)(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按教材P

12、43页第二段简述)案例分析: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3)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44页)想一想: 张楠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受害人应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4)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冒用、盗用他人姓名权,是侵害他人姓名权的具体表现。无论是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2、我有肖像权(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每个人都一张不同的面孔,以此区别于他人。所以,肖像也就成为肖像人的人格标志。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4041页)想一想: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侵权表现: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因在挂历上等;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42页)想一想: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丽丽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课堂小结课后反思: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