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06665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 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

2、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

3、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

4、、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第二章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一、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二、城市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增强区域与集约发展、中心区调整优化与新区联动发展的协调性;加

5、快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落实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功能达到支撑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水平。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创建“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现代大都市的构想,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形象优美、交通顺畅、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和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能够举办各类国际性冬季运动会的城市和独具魅力的国际名城。三、城市规模人口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

6、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第三章 城市空间布局一、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北跃、南拓、中兴”。“北跃”:江北地区以科技创新城为先导,以北国水城为带动,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建设成为集科技、文化、行政、金融、奥体、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城区。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7平方公里。 “南拓”:把哈南地区建设成为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聚集,城市功能完备,

7、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工业新城,成为拉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新增城市建设用地27平方公里。 “中兴”:加快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旧区改造及哈西、群力等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完善城市景观体系,再现浓郁的欧陆风情特色,彰显哈尔滨中西合璧的独特城市风貌格局。二、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形成以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一个中心”,即哈尔滨市主城区,为市域中心城市。十字型重点发展轴带指由滨洲滨绥、京哈哈绥铁路沿线的十字型城镇集

8、合地带。三大圈层结构由20公里、100公里和300公里为半径划定出核心圈、强辐射圈和拓展圈。三个经济亚区分别为西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三、主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一江”以松花江及其两侧湿地系统为主形成的主

9、要生态廊道;“两河”以呼兰河、阿什河水系及其两侧绿地系统形成的生态廊道;“三沟”以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水系及其两侧绿化系统形成的生态廊道;“四湖”以天恒湖、天鹅湖、长岭湖、太平湖及其风景区形成的生态区。2、构建“一主六副”城市公共中心。在道里中心区、爱建新城、道外“三马”地区、南岗中心区形成以行政、商贸、金融、信息、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主中心;在长江路一带形成以会展、行政、商住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学府路哈西地区形成以交通枢纽、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群力地区形成以金融、贸易、办公、商住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松北前进地区形成以行政、科研、教育、文化

10、、休闲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松北松浦地区形成以科教、商贸、奥体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哈南新区形成以商贸、科技研发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3、建设“五大产业基地”。以哈南新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三大动力工业区、哈东工业区等现有工业基础,形成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松浦工业区、呼兰铁东工业区等形成绿色食品基地;以江北科技创新城建设为重点,并依托现有科技园区,向高开区、三大动力工业园、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等空间拓展,形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形成医药工业基地;在高开区、哈东工业区、松浦工业区形成对俄科技合作和出口加工基地。第四章 主城区

11、调整优化 实施“四增四减”策略: “四增”即增加停车场和停车楼,增加绿地,增加现代服务设施等开放空间,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四减”即减少开发强度,减少人口密度,减少建筑密度,减少环境污染程度。1、优化整合城市建设用地。加大对旧城区改造的力度。重点完善主城区配套服务中心建设,降低不必要的长距离生活出行;严格按照规划完善旧城路网格局,打通断头路、卡脖路,提高道路网络整体服务水平;完善公交线网布局和静态交通配套设施,提高旧城区公共交通和公共停车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加速旧城区有污染占地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搬迁工作;加强环境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充实和完善文、教、体、卫以及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12、;加强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保护,保持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文脉的一致性、延续性。2、确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按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房不同的布局原则,主要在哈西、机场路、三大动力、道外中部、松浦、平房老城区等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地区进行廉租房建设;在群力新区、保健路地区、南岗开发区、道外东部地区、哈南新区、前进片区、平房北厂地区进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群力新区、哈南新区、松北科技新城地区、新香坊地区及旧城局部地区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在群力新区、哈西地区、保健路地区、新香坊地区、前进片区、哈南新区等地区进行限价房建设。3、以“疏解主城、提升环境”为目标

13、,科学确定各分区开发强度对主城区用地按照高强度控制区、中等强度控制区、中低强度控制区和低密度区四类区域进行分类控制。高强度控制区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高层建筑,建筑密度30%50%,容积率3.05.0,绿地率25%以上。中高强度控制区以多层、高层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建设。建筑密度35%以下,容积率1.73.5,绿地率25%以上。中等强度控制区以多层、中高层为主,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高层建筑,建筑密度20%30%,容积率1.53.5,绿地率30%以上。中低强度控制区以多层为主,局部地区根据需要布置少量高层建筑,建筑密度15%30%,容积率0.51.5,绿地率40%以上。以工业

14、、物流仓储为主要功能的中低强度控制区,建筑密度大于30%,容积率不小于0.5,绿地率不大于20%。低密度区中城市生态廊道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10%以下,容积率控制在0.3以下,绿地率50%以上;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建筑用地控制在3%以下,严格保护和控制核心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景观,容积率不得大于0.5。第五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保护重点以保护近代历史文化遗存及保持和发展20世纪初形成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主,重点保护城市形态、城市格局、传统风貌、历史建筑等,继承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重点保护老城整体格局与风貌,严格控制老城建筑形态与色彩及老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护好城市传统轴线、建城初期

15、的传统道路格局。历史保护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三是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重点保护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即13个历史文化街区、5个历史风貌区、77处文物保护单位、245处历史建筑与174处拟定历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强中央大街、道外传统商市、红军街-博物馆、花园街、文庙、极乐寺、亚麻厂、太阳岛、萧红故居、石公祠、哈飞家属区、东安家属区、斯大林街等13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实行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二级保护控制。紫线范围内的建设与整治要按照“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原则,严格执行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如确需建设历史建筑及特色建筑的附属设施,必须严格执行其保护规划,采取原面积、原高度、原立面形式的原则。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风格、体量、色彩要与街区总体风格相协调。三、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确定铁路局、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遗址等5个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区内的建设要按照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要求,严格执行各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第六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规划目标按照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制药、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积极调整石化、提升纺织、煤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