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06014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199字)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

2、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

3、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

4、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中国;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1106字)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

5、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

6、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典”即规范、典范

7、,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

8、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1292字)大年初二晚上,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认真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开爱奇艺app搜素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解说所吸引。惟股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解说很明朗的说明了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开篇讲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艰难不易,讲述了古代文人先资们爱书、护书、传书的

9、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禺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讲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黄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

10、。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锡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单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资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未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复杂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

11、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欢,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上一两篇。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偶尔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欢。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该是欣慰的吧,因为他及家人历经艰难保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

12、,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1216字)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

13、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14、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希望可以借由

15、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1260字)典辖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顺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冒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洁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庭难懂的中国第一部更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随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靓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滨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