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05843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家长,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家长,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长,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长, 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内容导读: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不能不说是信息化的一种巨大飞跃。三、校讯通为家访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前,遇到学生有特殊情况时,教师只 能采取家访的形式解决理由,此种做法让教师费力劳神,还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和理解,让教师受了很多委屈。主要理由:家长平时工作忙,又常出差,与教 师见面沟通的机会很少;即使有时参加每学期的家长会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很多时候,个别家 长认为:“我把孩子送进学校,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教师和 学校的事,跟自己没联系了”。由此,家长缺少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不负责 任的语言以及行为又造成了孩子和教师之间

2、的不协调行为,致使家庭教育和学 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不和谐情况和脱节现象。当孩子的成长出现理由时,家长 最后都会将责任归结到教师的头上,这对教师是极其不公平的。有人曾经说 过:“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不应该是教育任务而应该是教学任务。教育的任务 恰恰应该由家长承担。”而现实是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个体,自己是无法选择被 谁教育以及如何接受教育,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理由。要想解决这些理由,就必 须让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并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会 有效。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一、校讯通给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两年来,教师与家长之间通过校讯通平台,真

3、正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在我 们的校园里,校讯通已经成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得力助手,校讯通不但为三 者架起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构建了一座学校和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桥梁, 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产业的进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移动负责人介绍说,随着信息化教育手段的不断丰富, 2011 年在原有家校 沟通平台的基础上新增了“家校互动”和“平安校园”的功能。家长即使上 班、出差在外,也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家校互动家校齐合力,在推 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初中语文 教学论文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及时沟通,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二、校讯通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推动初中

4、语文教学论文作用 教师通过手机短信,可实现与家长随时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健康情况、 学习成绩、日常体现、考勤情况等直接发到家长的手机上,使家长及时、快 捷、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也可以发短信与学校、教师进行互动、 查询,将学生在家情况与教师沟通,或将教育中遇到的困惑随时向教师请教。 家长可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随地得到想了解的己孩子在学校的体现、学 习动态、心理变化、青春期理由、性格特点等信息,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及时帮 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学生也可以及时给教师、家长发送留言信息,说明自己 的需要。校讯通为学校、家长、学生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家 校互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5、加强了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使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优良品行 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不能不说是信息化的一种巨大飞跃。三、校讯通为家访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前,遇到学生有特殊情况时,教师只能采取家访的形式解决理由,此种 做法让教师费力劳神,还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让教师受了很多委屈。主 要理由:家长平时工作忙,又常出差,与教师见面沟通的机会很少;即使有时 参加每学期的家长会,也只是只言片语,很难及时透彻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程度 和孩子的在校体现;不知道学校对学生和家长有哪些要求。同时,学校也很难 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沟通上有着很大的困难,对

6、孩子的教育缺少针对性, 使教育效果不理想。而“校讯通”及时消除了家校沟通上的困难,可以及时互 通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校讯通赋予了家访新的策略教学论文: 一是利用校讯通与家长密切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二是通过电 话动员家长主动到学校或找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三是通过班委和学生家 长取得联系,再进行进一步的教育上的沟通。四是教师登录校讯通平台,与家 长进行一对一的信息发送,针对孩子当天在学校的一些理由,进行个性化的沟 通。随时收取来自家长的信息,把学生在校情况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各种教育策 略教学论文及时发送给家长。五是和家长建立 QC群,利用家长QC群与家长互 动,让家长与

7、家长互动。六是教学生建立 QQ群,让学生与学生互助,促使学生 在纪律上互相提醒,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七是对不愿配合的家长,再行登 门造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达到共同的目的。四、可有效引领家长监督孩子做家庭作业以前,低年级的学生回家总说不清当天的作业,教师每天都要应对若干个 家长打来的询问电话,使教师和家长都很疲惫。中高年级的学困生,抄袭别人 的家庭作业又善于撒谎,不知不觉成为习惯,不利于家长和教师的监管,对孩 子的成长很不利。开通“校讯通”以后,移动公司的联络员根据每班的要求, 及时把 27 个教学班的家庭作业,以信息的形式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就可 以适时地关注、指导孩子的作业,不

8、用担心孩子回家讲不明白或撒谎了。一位家长讲过这样一段经历:“我的孩子特别调皮,以前经常不做作业, 我问:你老师留啥作业了?他总是说,老师也没留作业呀,在课堂就做 完了。可是,老师让他叫家长时,他又说家长出差了。编出一大堆的理由, 两头骗,后来和教师沟通了,才知道被这孩子给骗了。当时特别生气,还 狠狠地打了他。而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孩子也规矩了很多。这校讯通真是 个大救星!给我解决了最头痛的理由。”1. 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的信息校讯通为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信息提供了帮助。如教师可以随时给家长 发送有关学校要求的信息:周一升国旗,提醒孩子穿校服;周五要开例会,学 生提前放学的理由;放假时间的安排,提

9、醒家长及时接孩子;天气突变时,提 醒家长注意孩子穿戴的事项;宣传交通安全;火灾安全;公布学生成绩;教育 孩子的方式策略教学论文等信息。校讯通能让家长更快地以教师那里获取孩子 的一些情况,让孩子重视学习、规范行为。家长在家时,也能时刻注意孩子的 动态,以而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2. 反馈信息及时一位家长告诉笔者,她的孩子学习态度端正了,因为教师用校讯通发送表 扬他的短信了。其中一条是这样写的:“您的孩子,热爱劳动,学习也有了很 大进步,请家长多鼓励。”她对孩子说:“儿子,老师表扬你啦!妈妈真为你 高兴,你可要加油呀!”“儿子听了,特别高兴。还主动学习,帮我干家务, 变化咋这么大呢?这校讯通太好了

10、!让我家认为,校讯通等教育信息平台拉近 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有助于真正实现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无障 碍”互动沟通,通过整合可形成合力构筑起“多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开 创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全新方式。自以校讯通开通以来,学 生、家长与教师的距离贴近了,和谐、信任的成分多了,校讯通增加了家长与 孩子的 随时随地了解了孩子的动态,真是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您的孩子,这次语文考得不错,数学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值得鼓励和表 扬!”近日,家住瑞雪小区的一位家长收到了儿子班主任发来的这条信息,认 可了孩子的进步。“您的孩子,很内向,但有内秀,需要经常鼓励她大胆讲话,展现优 势”3.

11、校讯通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学生的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头戏”,以往管理学生的主要方式 是:班主任开班会,传达、布置学校开会强调的重点工作;涉及家长的,要开 家长会,再与家长沟通等。学校建立的家长委员会,为广大教师、家长提供了 家校互动平台,参与学校的管理,有需要时,只要发信息通知家长,家长就可 以通过校讯通平台,共同参与管理学校的事务。为学校、学生的进展献力献 策。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心、省力。4. 加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彼此的信任教育专家认为,校讯通等教育信息平台拉近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有 助于真正实现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无障碍”互动沟通,通过整合可形成 合力构筑起

12、“多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开创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和信息 化教育的全新方式。自以校讯通开通以来,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距离贴近了, 和谐、信任的成分多了,校讯通增加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和力,增加了教师与学 生的凝聚力,增加了教师与家长的理解力,提升了教师的工作能力,信息技术 的运用,成为教师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策略教学论文,提 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五、结束语有了校讯通系统,就相当于请到了一位好的“教育专家”。校讯通是连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七彩桥,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是推动初中 语文教学论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新举措。学校素质教育一个突出的理由是 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整合功能,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形成一种合力。只有这 样,才能做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革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能 力,使他们的整体素质有所进展和提高。教师要善于利用校讯通,处理好与家 长的联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孩子的健康 成长。参考文献董晓春. 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运用探讨 J. 中国电化教 育,2003,2:82-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