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056761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电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原电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原电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原电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原电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电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电池》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原电池教学设计.精品文档.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知道盐桥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2、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盐桥的组成和作用。3、内

2、容分析: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

3、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必修二学过一些关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在理解上加深印象。5、设计思路: 首先以多媒体展示小故事“会发电的土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展开对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索,进而通过练习总结出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突破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6、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5分钟)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景( 两名主持人开始对化学进行赞美并请出王

4、俊宇同学展示趣味小实验“会发电的土豆”,接下来请出另一名学生开始张氏讲堂:电池的发展历史。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含的化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的能力。感受化学的价值。(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新知1.探究实验一:原电池的概念(10分钟)教学环节教学程序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一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一的内容设疑: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又有什么现象?3.锌片和铜片之间连电流表后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4.装置3和4是否有能量变化?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变化?1、分组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分析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

5、并展示(5分钟)3、点评组进行点评。(不超过5分钟) 4 、学生总结原电池的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通过本组实验意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表达及总结的能力。2.原电池的原理教学环节教学程序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原电池的原理探究问题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播放动画,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还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然后一起归纳出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导线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能力强的粒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

6、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1、认真观看动画,然后分析讨论,总结原电池原理。 2、小组展示原电池原理。(5分钟)3点评组进行点评。(3分钟)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在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能量变化和原电池的概念。3. 探究实验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以及盐桥的作用(10分钟)教学环节教学程序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二问题三:1、分析上图,判断那些装置属于原电池。2、 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讨论分析,展示组展示原电池组成的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一种金属与一种非

7、金属导体。(2)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5分钟) 3、点评组进行补充点评。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比分析、互相讨论从而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盐桥的作用和优点通过上图7设计问题:1.是否能构成原电池。2.改进后请写出正负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并说明外电路的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分别是什么?3.新的原电池装置中加了?其成分是?其作用和优点是?学生在教材上总结得出答案。(小组讨论,并到侧板进行汇报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合作探究。并从侧

8、板展示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三)引导小结,布置作业,优化新知(7分钟)教学环节教学程序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小结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分析总结。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养成学习 总结 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练习P72科学探究根据课本内容画出实验装置。通过自己动手,分析总结应用原电池原理组装原电池。作业P73 3、5板书设计一、原电池1、原电池的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Zn 2e- = Zn2+ (氧化反应) 正极:2H+ + 2e- = 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

9、 + 2H+ = Zn2+ + H2加入盐桥后形成的原电池 负极:Zn 2e- = Zn2+ (氧化反应) 正极: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 + Cu2+ = Zn2+ + Cu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2) 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4. 盐桥的作用:闭合回路、平衡电荷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

10、,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课前预习不是很充分,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今后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课前预习和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另外要进一步解决探究问题中展示与点评的关系并应及时对学生的展示、点评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和知识上的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