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053007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一模化学试卷(IV)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15题,共30分。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A甲烷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

2、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据此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A、甲烷、一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气体,故选项错误B、一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气体,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气体,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能形成酸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酸雨是工业发展出现的副产物,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在盛有水的

3、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物质溶于水后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来考虑,要由物质溶于水的整个过程来分析解答:解: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如果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吸热,如果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放热,如果相等就表现为既不放热,也不吸热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B、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错误;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D、硝酸铵溶于

4、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正确;故选D点评:熟记以下物质: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吸热的有硝酸铵3下列是人体几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其中呈酸性的是A胃液0.91.5 B胆汁7.17.3 C血浆7.357.45 D胰液 7.58.0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B、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C、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

5、显碱性D、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4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A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根据碘能溶于酒精考虑;B、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去考虑;C、根据乳化作用的特点考虑;D、用稀硫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利用化学反应考虑解答:解:A、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所以能洗去,故A错误;B、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考虑,故B错误

6、;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属于乳化作用,故C正确;D、铁锈是氧化铁,不溶于水,但能与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不属于乳化作用,故D错误故选:C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现象属于乳化作用,哪些现象属于溶解现象,哪些属于化学变化5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 X Y Z BX Z Y C Y Z X DZ Y X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题意,对比三种金属

7、与氧气的反应: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可判断金属X活动性最强;对比二种金属与酸的反应: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可判断金属Y活动性比Z强;综合以上判断可得到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解答:解:由题意可知: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三种金属中金属X活动性最强;把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说明金属Y在活动性顺序中位于H之前而Z位于H之后,金属Y活动性比Z强;综上所述,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YZ;由此可知: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应是:X Y Z,故A正确;B、Y的活动性比Z强,故B错误;

8、C、X的活动性最强,故C错误;D、Z的活动性最弱,其次是Y,故D错误 故选A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6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选项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A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观察能否产生气体B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情况C氮气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D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硬水与软水;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

9、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而水不可以;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会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不含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泡沫;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据此解答解答:解:A、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而水不可以,故加入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无现象的是水,可以鉴别,故A不符合题意;B、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会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不含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泡沫,加入肥皂水产生的现象不同,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B不符合题意;C、氮气

10、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C符合题意;D、棉纤维灼烧没有气味,而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7下列有关金属材料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铁B钢的性能优良,所以钢是很纯的铁C多数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D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好 考点:生铁和钢;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A、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判断方法考虑B、根据钢是铁的合金,含碳量0.03%2%

11、解答C、根据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低解答D、根据合金的性能比它们的组分金属性能好解答解答:解: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氧、硅、铝、铁、钙,汉字中带钅字旁(汞和金除外)的属于金属元素,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不正确B、钢是铁的合金,含碳量0.03%2%,钢不是纯铁是铁合金,B不正确C、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低,C不正确D、合金的性能比它们的组分金属性能好,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好,D正确故答案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材料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8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有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选项人体必需的元素缺乏后对人

12、体健康的影响食物来源A铁贫血肝脏、蛋B锌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海产品、瘦肉C碘甲状腺肿大加碘盐D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牛奶、虾皮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人体内铁、碘、锌、钙等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状以及食物的来源分析判断解答:解:A、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缺乏会患贫血,在肝脏、蛋含有丰富的铁所以正确B、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在海产品、瘦肉中有丰富的锌所以错误C、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应食用加碘盐所以正确D、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人体缺钙,幼儿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在牛奶、虾皮中

13、含有丰富的钙所以正确故选B点评:呵护生命,保障健康,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营养素及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是中考历年不变的热点红磷白磷热水白磷铜片白磷热水O29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图1 图2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C水中白磷通氧气前后的实验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D只有图1实验,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都和氧气接触,温度也相同,然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着火点;B、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也相同,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C、水中白磷没通氧气前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通过水中白磷通氧气前后的实验对比,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D、由AB分析知,只有图1实验,也能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解答:解:A、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都和氧气接触,温度也相同,然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着火点,故A说法正确;B、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