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041831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 程中,感受和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学 材料也应体现这一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加工教材内容,使教材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他们进 行探索性学习.一、注重教材内容的心理倾向教材内容心理化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 认知欲望,也可以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促进思维的活跃,激起他们的联想和创意, 保持学习的持久.女如: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代数式”,课本在介绍了代数式概念之

2、后,这样引入:“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就可以求出代数式的值.女口,在第一节中用200代替4 + 3 ( x-1 )中的X,就等到2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数量.”笔者觉得这个引例对学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将教材作如下处理:“同学们,你想知道你将来能 长多高吗?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请同学们看身高的预测公式:男孩成人时的身高为:(x yp-2 1.08 ;女孩成人时的身高为:(0.923X 护亠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一看到公式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急速地计算起来,很快,每个学生的身高预测都出来了,而且还互相交流着自己的结果这时教师不失时

3、机地导出:“同学们,你们刚才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刚才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代替x, 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露出了轻松的微笑,新知识在学生自己积极的计算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二、注重教材内容的问题导引问题是学习的枢纽,将问题序列展开,便给学生提示了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同时激发了学生求解问题 的好奇心而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新教材十分注重把“问题解决”作为重要的教材设计思想,与旧教材相比,许多章节都以一个精彩而又引领整章或整节的问 题放在引言或开头部分,教师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精心再加工,可以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着力 将学生指引到丰

4、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弓I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 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通过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真正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与解决问题 的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 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如:七年级(上)一元一次方程 的第一节,教材重点是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体验尝试检验法,能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课本的引例是一个射击问题,得出方程,但这样的问题对大部分学生缺乏挑战性,教学中我们结合这 一章的阅读材料,介绍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历史,并提出问题:丢番图,约公元 250 年前后,被人们 称为代数学之

5、父对于他的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但在一本 希腊诗文选 (公元 500 年前 后的遗物)中,收录了他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着丢番图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 生有多长 他的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 在过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 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 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 这孩子在这世界上光辉灿烂的生命, 只有他父亲的一半 自从儿子死了以后, 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 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试问丢番图活了多少年?这样的问题引人,既增加了数学课堂的人文气息,又是课 本上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尝试检验法的有效性和解

6、一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的有效载体三、注重教材内容的操作流程 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 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因此,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 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在认知活动中探索未知、体验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引 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有 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如:九(下)“ 26.2.3 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中课本设置的例题、练习如下例 1 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过点( 0 , 1 ) ,它的

7、顶点坐标是( 8 , 9 )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例 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 0 , 1 )、( 2 , 4 )、 ( 3 , 10)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练习 1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且过点(2 , 8 )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是( - 1 ,- 2 ) ,且过点 ( l , 10 ) ;(3)已知抛物线过三点: ( 0 ,-2 )、( 1 , 0 )、( 2 , 3 ) . Q练习 2 已知抛物线 y = a x2+ bx+c 过三点:( - l ,- l )、( 0 ,- 2 )、( l , l ) .(1)求这条抛

8、物线所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写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3)这个函数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值是多少?例题后的练习 1 , 2 ,提问方式雷同,难度一致,缺乏层次,对学生缺乏挑战性,有重复操练的嫌 疑教学中原例题解答完毕后,马上进行了改编师:对“其顶点坐标是( 8 , 9 ) ,你能换一种说法吗?生 1 :当 x = 8 时, y = 9 .生 2 :图像对称轴是直线 x = 8 ,函数有最值为 9 .师:你能确定 9 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吗?生 2 :能,哦,好象不能(下面议论纷纷)生 3 :应该能的,我画个草图(冲到黑板前随手完成)要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像,只能开口向下,所 以

9、有最大值(生惊叹,点头称是)师:你所用的是什么数学方法?能明确一下吗?众生:数形结合师:将例 2 中条件( 3 , 10 )删去,你能再添加一个条件,从而确定关系式吗?试一试 , , 将习题与例题相结合,即在例题结束后,立即进行变式要求,既让过程更加紧凑,又让学生在经历中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其呈动态开放性,学生情绪达到了“愤徘”的状 态,思维活跃,勇于发言,从选择解析式角度或数形结合角度,增加的条件类型多样,达到一个小高潮, 完全超出了原习题所要的效果四、注重教材内容的人文情怀 数学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整合首先我

10、 们真诚地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将课堂学习活动看成是知与情的统一过程;其次充 分利用数学家、科学家在成长和研究过程中的故事,吸引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读史使人明智,给人启 迪,数学并非只有符号、 表达式, 我们可以加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数学教育中渗透 “生活化”和“大众化”理念,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如: 在讲方程时, 可以联系 周脾算经 和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 引入数学史上曾经历的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是是非非;讲勾股定理时,讲讲毕达哥拉学派和无理数学的发 现;讲圆周率时,谈谈祖冲之及他的儿子;讲锐角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时,介绍国内外古

11、人如何利用原 始工具进行测量等等我们还可以充分挖掘数学体系形成的思想方法,向学生展示数学独特的魅力如:九(下)第 27 章 证明 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证明的必要性”,阅读材料 图形中 的“缝隙” 有如下问题将图 1 中的三角形区域按所画的粗线条剪开, 再按图 2 重新拼合, 结果在三角形内部出现了一个 “黑 洞”,你能做出解释吗?- # -此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人微”的深刻 含义,同时也说明了视觉上的错觉往往会欺骗我们,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将此例作为本章的引言,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兴趣,而当此例探究结束后,学生感受到的则是数学的“奥 妙”“

12、严谨”“有趣” “刺激”“我喜欢”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在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特别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尽量体现“大众数学”的教育观和将材料内容“生活化”“情 境化”的理念,把实践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不能离开社会大众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数学的理 论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兴起的“情境教育”和“研究 性学习”模式体现了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观点.五、注重教材内容的情境呈现数学教育家张孝达指出: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

13、下两个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 使学生获得某种情感的体验它作为一种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而且在后继学习、在其知识的“生长”迁移方 面也有着持续作用.如九(下)“ 2623 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中课本引例:如图3,某建筑的屋顶设计成横截面为抛物线型(曲线 AOB )的薄壳屋顶.它的拱宽 AB为4m ,拱高CO为0.8 m 施工前要先制造建筑模板,怎样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呢?笔者将其稍做修饰:同学们,1 000 天仪式,可爱的吉-# -# -祥物“五福娃”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奥运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

14、咱们来关心一下在建的各比赛场馆,它-# -们具有各种不同的外形(图片连续显示场面恢弘的各场馆,最后定格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的篮球馆),我们 不妨将图片中类似于抛物线形状的线条假设为抛物线,现在你们就是设计家,给你一些数据,你能画出它 的轮廓线吗? , ,同一个问题,两种呈现方式,在两个平行班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我想这是因为考虑了学生的情趣 倾向吧六、注重教材内容的结构构建 学习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著名心理家布鲁纳指出:“学 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某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在一章节结束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组合相关知识”和“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如:从数到式,再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变换尤其是后三者的联系;图形的变换、全等形及相似形 的联系;对多边形的研究往往化归为三角形问题, 测量问题中则可以用到相似、 三角函数、统计知识等 总 之,经过教师或学生“加工”后的教材内容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 探索性学习的需要但教师在加工教材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防止随心所欲-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