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04155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7篇).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擅长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文章语言生动,内容粗浅易懂,合适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根底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指导学生读准生

2、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拟加以区别和识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构造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构造、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构造、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构造的字。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拟到位,兴趣很浓。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

3、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可以表达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答复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成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这样简简单单的小问题,让学生既体会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内心活动,又理解了“傲慢”与“谦虚”的意思。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拟清楚。一节课上下来看到学生情绪高涨。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2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

4、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从故事中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对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话故事人物的对话居多,而且透过对话,能让学生领会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根底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理解才能。一、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

5、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就是课堂的泉。因此,我在课堂上放手,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棒,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处。二、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要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本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只有真正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体会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领悟陶罐的价值,感受陶罐的美妙的心灵,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化感悟、体验文本。这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

6、思想互相碰撞,心灵互相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三、练就学生扎实的根本功这节课,我着重让学生领悟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神情、动作、语言,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这种要想表达人物思想的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加以描绘,在学生熟读、感悟、深化体会的根底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深化,到达了训练的目的。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3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局部: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

7、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那么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p 朗读为主。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表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

8、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通过品读、比拟、分析p ,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才能,对事物的不同感受才能及情感表达才能。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大的表情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

9、点,进步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4最近在网上通过视频,观听了陶罐和铁罐一课,再结合自己上过这课后的感受,详细有以下几点反思:一、认识陶罐与铁罐,理解何为陶罐教学本课一般从板书课题入手,带着学生认识生字“陶”,观察难字“罐”,看课文插图认识哪个是陶罐,哪个是铁罐。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展质疑,或设问:陶罐与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由此,引

10、领学生初读课文。课后,我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太浅,缺乏理论经历,竟有相当多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陶”为何物,更不知道“陶”具有易碎的特点。这样,学生对课文中铁罐奚落陶罐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合理性的理解就失去了根底,对铁罐恃强凌弱、咄咄逼人的理解就大打折扣。难怪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始终浮于外表。二、以角色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在教学时,老师能抓住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情的【关键词】:p 语,去引导学生读出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调、语气,理解角色的情感,如铁管的傲慢、轻蔑、恼怒等,陶罐的谦虚、争辩等,直至学生把课文读得生动、活灵敏现。这样的教学,把握重点词语来体会情感,通过感

11、情朗读来表情达意,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文本学习,值得肯定。然而,教学仅止于此是不到位的。这样的教学环节只是抓住了铁罐奚落陶罐过程的一局部,无视了情感开展的轨迹,无视了对情感线索的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显得零碎。老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悟铁罐“傲慢轻蔑恼怒”的情感晋级过程,整体感悟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睬”的情感开展线索。三、陶和铁的变化与其长短的关系沧海桑田,陶罐与铁罐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上老师会顺着故事提问,如:想象,世界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想一想,它们之间还可能发生什么事情?陶罐会有多大价值?听了陶罐的寻找的话,铁罐会怎么想,怎么说?等等,诸如此类。这些问题显得零碎,有的还偏离了教学的目的与重难点。

12、实际上,这局部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认识陶罐对铁罐的既往不咎,认识陶罐宽容的形象和关切朋友的友情,认识陶罐虽然易碎但永不腐朽、铁罐虽然坚硬但容易腐烂的特点,进而理解人各有长短,应正确对待“长”“短”的寓意。四、解决问题,理解文意陶和铁因不同的质地而具有不同特点。铁罐坚硬,不怕摔打;陶罐易碎,经不起碰撞,这是故事得以发生、开展的根底。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它对理解铁罐骄横的性格,对理解角色的“长”“短”及其变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教学中,只要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变与不变”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便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深化理解,教学自然简洁、高效。陶罐和

13、铁罐优秀教学反思5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强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擅长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和对话、神态的描写,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我今天教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拟好的地方有如以下几点:1、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用激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并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做有几方面好处:学生评价学生是站在同一高度来看问题,这样做更直接,更容易被承受。学

14、生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展评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也得到了进步。2、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感受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成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谈读后体会。学生说出了陶罐很美,很有价值和人们很珍惜它的体会,此环节挖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宽了思维宽度。3、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阳光普照学生心灵,也是进步学习成效的途径,学了这课后,我让学生联络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道理与生活实际交融在一起

15、,会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靠。缺乏之处也有一些:1、上课时,我要求自己的语言,教态,教姿应该是亲切,活泼富有亲和力的,但我觉得自己有点慌,没有到达预期效果。2、提问时,因为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有很多学生举了手却没有被叫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我无法兼顾到所有的举手的学生。3、小练笔环节时,忘了让他们先同桌交流就直接指名答复,这对中下程度的学生而言太难了。一次公开课教学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虽然我做得不好,但比起开课前,我进步了,这就够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陶罐和铁罐优秀教学反思6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

16、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那么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才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语文内容,学习正确对待人和事物的方法回忆公开课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感受颇深。本课的教学目的,以人文目的为根本点,通过文本的.学习,与文本交流,感受本课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以期到达对学生待人处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朗读,却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对铁罐的反面教育过于注重,却忽略了以陶罐为住的正面引导。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