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040736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学实录-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燕教学目的:一、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略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烘托等体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理解比方、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二、过程和措施:通过训练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伙、探究。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略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烘托等体现手法

2、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设想:一、加强诵读训练,可使用配乐方式;二、开展“书法比赛”、“画插图”、“猜谜语”、“当翻译”等活动;三、精心设计板书;四、语言力求生动形象,风趣机智:五、2学时完毕。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上课前我想问人们一种问题:人们喜欢玩吗?生:(齐)喜欢!师:那么人们喜欢学习吗?生:也喜欢!师:哦玩也喜欢,学也喜欢,那么如果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师: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还存在某些争议和困惑。教师倒有一种主意:如果有一种方式能把玩和学较好地结合起来,好不好?生:好极了!师:活动课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今天哪,我们合适放松一下,通过开展一系

3、列活动来完毕一篇课文的学习,在学中玩,玩中学(板书),好不好?生:好!(群情激昂)师:我们今天一起在玩中学的课文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高尔基的海燕(板书课题)点评:导入方式独具匠心:商讨的口吻,平等的姿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奠定了本课的基调;从学生较敏感的学与玩关系谈起,容易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愿望,创设出有助于探究的良好情境。二、检查预习,贯彻双基。师:昨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一方面我将检查生字词掌握状况。但是,今天我们将变化过去听写的陈旧方式,而来开展第一种活动“书法比赛”。不仅规定把字写精确,并且还要写美观。下面请三位同窗上台比赛,乐意上台的请举手!(生纷纷举手,教师点3人上台听写,听写后,根

4、据人们的意见进行打分评比。)点评:用“书法比赛”这种富于挑战性、竞争性的方式来替代听写,符合新课标“识字与写字”目的规定,易于激发学生的爱好,从更高原则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出示范作,上有毛笔所课本课生字词,并已注音,教师和学生一起边齐读边以手空临。)师:下面请人们交流课外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内容应涉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体裁特点等(生纷纷举手)生1:作者高尔基,原名阿里克谢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出示图片及三部曲著作)师:哦,材料很翔实,尚有实物呢。请人们把有关要点记到书上,课后有时间可以看看高尔基的作品。生2:本文写于9,当时正是19革命前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

5、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反动统治的根基。师:请人们在书上注下有关时代背景简介的字上打上横线。点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的功夫是语文老式教学精髓之一,应予以继承。同步,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阅读文学名著,开发了更广阔的语文课程资源。生3: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学体裁。师:那么,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呢?生:是“诗”!否则,怎么叫“散文诗”,而不叫“诗散文”呢!(生笑)师:说得好!下一种简介课题。生4:(出示图片)“海燕”是一种海鸟。常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海上飞翔,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的意思。师:也就是说,海燕自身只是一种海

6、鸟而已,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那么在高尔基笔下将赋予它什么特殊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要探究的问题。点评:收集和解决信息是新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毕,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能力。三、训练朗读,指引措施。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诗,特别要注重朗读,只有朗读才干让我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我们要开展的第二个活动便是朗读训练。教师先来作示范,请人们边听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描绘了几种场景,哪些形象?(师布满激情的背诵全文,生热烈鼓掌)师:教师背得怎么样?生1:教师背得声情并茂,好极了!生2:教师背出了气势,我好象听见了暴风雨的声音,海

7、燕的叫声师:谢谢人们的赞扬。还是请人们多提出批评意见。生:教师的一般话还不够原则,例如把苍(c)读成了chng师:谢谢你的指正,我应当拜你为“一字之师”!(生笑)点评: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真是一种创举!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的精神师:那么人们想不想像教师刚刚那样享有一下朗读的乐趣?生(齐):想!师:好,就请人们全体起立,象海燕同样,勇敢地、布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生齐起立,齐声朗读,甚有气势)点评:起立齐读,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规定,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发明性方式师:真是雷霆万钧,美哉!壮哉!(生笑)但是教师还想再听听哪个同窗单独“吹竽”,请人们选读自己最爱慕的片

8、断,哪位同窗乐意试试呢?(生争举手,教师逐个点名)生1:“海鸭也呻吟着,她们这些海鸭呀”(掌声)师:绘声绘色!把海鸭那种胆怯暴风雨的情态都读出来了。生2:“狂风吼叫雷声轰响”(掌声)师:我仿佛也听到风吼雷鸣,海浪吼叫声!生3:“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之间,傲慢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师:(插话)人们一起来!师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剧烈些吧!点评:教师在朗读中用不同的方式实行评价,有力地增进了学生的朗读爱好,加强了朗读效果四、开展活动,整体感知师:刚刚人们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问题书中这幅插图仿佛只是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一,还不能描绘出全景,请人们就此共同探

9、究一下,看看究竟画几幅插图最合适?生(齐):三幅!师:对,那么请人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伙探究,开展第三个活动“画插图”,人们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些段落中作为根据?(生开始研读教材,分组讨论)师:为了人们画得更快更好,教师来作示范,画上某些简笔画,人们就仿照黑板上教师画的来画。(师示范画“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象)画好后请人们上台进行解说。(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演板并作解说,师相机点拨。)师:人们画得很不错,解说得也较清晰。但是,我又产生了一种疑问:课前简介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她怎么在文中

10、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呀?点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循循善诱,问题的提出自然而然,看似无心,但事实上别具匠心,使课堂教学流程中探究活动灵活而有序地进行了。生:那不是“动物世界”,而是社会上的事情。师:哦,是“社会风云”,对不对?生:对。应当是“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师:你概括得既精确又新颖,那么那画里面的“大海、乌云、海燕”等形象是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呢?人们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第四个活动“猜谜语”。(生分组合伙讨论,教室里热闹不凡,不久便纷纷举手)点评:活动往往是学生最感爱好的学习内容,一经设立,即能充足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师:哦,真快,请人们说说

11、这些景物究竟暗指社会上什么势力或力量?生:海燕是革命者。师:何以见得?生:你看她始终在奔波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剧烈些吧!”是呼唤革命尽快到来。师:对,那她应当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是胜利的预言家了。(在黑板上“海燕”简笔画下板书)海鸥呢?她也在飞呀,叫呀!她也是革命者吗?生:它虽然在飞,但只是在“飞舞”,并且“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惊掩藏到大海深处。”可见不是真革命行为。师:对。那它们就是“假革命分子”啰,这种鸟,不,这种人在革命到来时估计有什么体现?生:也许开始也很积极,投机钻营,但一到紧要关头便会暴露出本来面目,当逃兵,当叛徒(生笑)师:说得好。人们一定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影视,完全能作些联想

12、。那么海鸭和企鹅呢?生:她们主线不喜欢革命,甚至胆怯革命,规避革命风暴。师:为什么?生:大概过惯了那种安乐的生活,胆怯革命到来使它失去安乐窝。师: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这一点呢?生:“胆怯”“躲藏”“呻吟”。师:说得好,人们能不能象刚刚那样联想一下某些影视作品,看看她们象社会上什么人的形象。生:身体肥胖,穿着黑皮大衣,戴着眼镜,正象地主老财形象(生齐笑)。师:那么乌云呢?狂风呢?闪电、雷声呢?生:乌云肯定是沙皇反动势力。至于闪电、雷声、狂风大概是她们的帮凶。师:应当是弹压手段,人们看闪电象什么?生:象剑是弹压人民的反革命之剑。师:对。文后也有这样的句子:“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

13、里”。看来这些弹压手段在人民面前最后也不灵了。哦,“大海”指什么也该明白了吧!生(齐):人民群众力量!师:很对的。那么“波浪”自然是指革命达到高潮时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了人们刚刚把这些谜语全猜对了。事实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体现手法,那就是生(齐):象征!师:对。人们再合伙探究一下,从刚刚的猜谜语活动中人们能发现“象征”是什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生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小组的代表回答并明确。)点评: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解说,而让学生在布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过程不小于成果,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师:象征是一种文学体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品体事物体现抽象的意义,与比方

14、是有区别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毕第五个活动:当翻译!生(惊异):“当翻译”?师:对,当翻译。但是既不是把中文译成俄文,也不是把俄文译成中文,而是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生:(恍然大悟)是这样啊真新鲜!师:人们是不是觉得有些难?生:有点。师:那好,还是教师先作示范,开个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傲慢的飞翔。”要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波呼号,宣传革命”好,人们接上来!生1:我翻译这一句:“海鸭也在呻吟着,她们这些海鸭呀。享有不了生活的战斗

15、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她们吓坏了”。意思是:“某些假革命者在唉声叹气,她们这些人,享有不了革命斗争生活的欢乐,敌人的淫威早把她们吓坏了。”(掌声)生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应译成:“沙皇反动统治越来越黑暗,对人民群众的弹压越来越残酷,但人民群众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乐观、勇敢地同反动派展开斗争”(掌声)师:你的悟性真高!这样高难度的句子也能译出来!那么“下面雷声轰响摔成尘雾和碎末”又如何翻译呢?生3:这反映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残酷性人民群众临时被敌人弹压了,革命临时陷入低潮。师:那么海燕革命先驱者在这种状况下是不是就胆怯了、退缩了呢?生:不,她同样勇敢、乐观、顽强。你看,“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这阐明,反动派只能喧嚣一时,而不能阻挡美好的社会抱负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无法战胜的,对此革命先驱者布满自信。师:你能否在课文里找几句话“翻译”一下作为证明吗?生:能。“大海抓住闪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