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040291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绝对有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构造+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似,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因素广度:因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因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因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因素广度与背景分析措施基本相似,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因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因素深度:因素:直接重要主线 直接因素:最直接引起事件的偶尔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重要

2、因素:涉及引起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主线因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规定)+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入,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因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重要因素波及当时国内外多种矛盾,涉及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主线因素则是重要因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本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体现方式基本措施:文字体现一要笔迹端正、排列整洁、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精确;三

3、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要直观;要点化,一种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因素:基本措施: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与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与否对的,与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措施: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畴具有拟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规定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措施基本措施:解答此类内

4、隐式比较问答题,核心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拟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因素、过程、特点、成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拟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重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拟定。 5比较项的拟定措施 基本措施: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重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通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似,但要把通过改为重要内容或重要体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重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

5、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大纲、主力、方式、性质成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成果及影响的知识构造有涉及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解题思路 基本措施: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般可以从如下几种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涉及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善,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涉及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节,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涉及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与否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与否统一与安定

6、;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性型问答题的解题措施 基本措施:分析经济特性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性;其二,分析其特性形成的因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性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措施 基本措施: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浮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结识;概括是把具有相似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措施 基本措施: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

7、,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与否符合逻辑,与否严密,材料与观点与否统一,理由与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一方面要拟定观点。 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足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步,要指出悲观作用,切忌绝对化。 1如何解答主观题中“阐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措施:回答阐明了什么,事实上是考察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尔?(3)如果是偶尔,阐明斗争的曲折复

8、杂,并且要进一步发明条件;如果是必然则阐明这种斗争的主线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基本措施: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也许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与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与否符合现状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与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可以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措施:基本措施: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环节。第一、判断是非,表白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

9、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合适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重要是指要有合适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本,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措施:评价历史人物,事实上就是要评价其毕生的功过是非。要对的评价一种历史人物,一方面,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另一方面,要按一定的原则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悲观(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

10、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因此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原则和原则有:()生产力原则(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张英雄人物的作用()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规定的,则肯定,反之则否认,同步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原则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要素:因素、通过、成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因素通过成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

11、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因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通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通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公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公约和中法黄埔公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成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因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因素呢? 事事不无因素。、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因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

12、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国富兵强。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方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有关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措施 、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通过4点:140年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达到天津白河口8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某些都市182年月,英

13、军达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她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如新航路开辟的通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成果呢?历史事件的成果一般不外乎四种: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

14、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有关历史事件的成果,一般应当从3个方面考虑:一种“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成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成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成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此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

15、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种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公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悲观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因此浮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浮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国际化分析: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