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03911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武穴市实验高中 王金星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

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热播剧旗袍片头主题曲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熟识的服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服饰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引出本课内容。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

3、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n 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n 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文字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

4、(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2、现代代服饰的变化(展示三组现代不同阶段服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现代三个阶段服饰的特点)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20世纪60、70年代:军装、干部服 改革开放后:异彩纷呈 原因:政治因素;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归纳小结:(表格展示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并让学生概括出服饰变化的整体趋势。)阶段变化

5、服饰特征变化趋势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传统旗袍、改良旗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新中国建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文革中:绿军装、干部服颜色和样式趋于单调;政治色彩强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新式新款层出不穷,时尚个性,与国际接轨。二、近现代饮食和居室的变化(展示两组有关中西餐和中西不同风格建筑的图片,最后做出归纳总计;同时用人教版教材相关内容补充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到的现代饮食和居室变化的内容,以便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性的认识)阶段饮食居室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西餐传入,中西餐并出现欧式洋房或中

6、西合璧的豪宅新中国建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统购统销政策,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多数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分得土地、住房,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88“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饮食水平1995年城镇“安居工程”;1998年后出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进一步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三、出行方式的变化(此问题的提出在于保证物质生活变迁内容的完整性及适应认识习惯的需要,不作为本节课重点,留在下次课讲解)四、社会习俗的变化探究一: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1、婚姻风俗的变化材料一: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

7、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材料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材料三: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

8、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现代:废除包办婚姻、婚姻自由归纳: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婚礼礼俗:由繁到简,由旧式向新式转变2、丧葬礼俗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后3、其他风俗的变化(展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近代其他风俗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9、。时报1912年3月5日辛亥革命后: 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女子缠足迫令放足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 “老爷” “先生”、“同志”观念: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探究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材料一:鸦片战争外因:西方文明的冲击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和措施社会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内因:政府政策的影响;内政治变革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影响;情景设置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隆重的婚礼。如果你是蒋介石远在北京的童年好友,受邀参加他的婚礼。思考:你会以怎样的流行装扮去赴宴?与故友的长辈打招呼时,你可能采用什么方式呢? 新式宴会上你们尝试到什么新式的饮食?和传统饮 食相比,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在新房里,你会发现哪些新的摆设?行知识网络【精品文档】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