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036798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关于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 论文关键词:教训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海啸金融市场开放国际金融中国经济 论文摘要:金融海啸扑面而来,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成”黑云压城”之势。因此,我们特约有关专家来探讨以下问题:1、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目前情况怎样?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有哪些影响?2、全球经济减速,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3、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又有哪些影响?我国将如何应对?企业在目前情况下应采取哪些必要措施?4、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哪些? 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联储救助,从而引发

2、了全球金融市场巨大的震荡,这或许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的来临。为了阻止金融海啸升级,迫使欧美央行及其他国家央行紧急推出稳定市场措施,增加向银行体系注资。 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海啸,以及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性救市行动的效果,及其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深刻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评估,但它带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是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金融市场不可能实行完全的自由化。上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体系发展步入黄金期,市场万能主义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对金融自由主义的盲目崇拜最终酿成了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1933年,美国吸取“大危机”的教训,暂时抛弃了自由主义的盲

3、目信条,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建立了现代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防火墙。二战后美国几次大的金融危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分业经营形成的防火墙对防范危机扩散和开展救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是,19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再次蓬勃兴起。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各国纷纷拆除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在“发起-分销”等新商业模式下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如果这一模式的某一方面出现问题,融资功能完全丧失,整个经济体系都陷入危机,难以自拔,本轮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正是金融自由化及混业经营的恶果。由此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是,我们必须反思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

4、金融企业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我们必须坚决反对那些食洋不化的所谓“市场自由主义者”鼓吹并推行的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化的理念和及其做法。 第二,“金融创新”要与金融监管同步。世界金融业过去10年间的高增长率主要由两部发动机驱使:廉价信贷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一直是美国的长项。“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券”等都是美国的发明。在美国政府主权信用的担保下,全世界投资者都被“忽悠”进了美国通过金融创新设立的次级债市场,为美国房市提供了繁荣的动力。“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既孕育着机会,又意味着超高风险与之共存。华尔街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是,金融衍生品是国际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为了金融

5、创新而创新,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创新产品,更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大金融机构的赢利需要而创新,创新要更多地考虑中小投资者可接受、可操作、可控风险的需要。在发明、运用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之后,金融监管应立即随之跟上。 第三,金融市场开放要更加的谨慎。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钱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钱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瞬间操作,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交易就可以完成。随着中国开放的日益深化与扩大,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负面影响的传染机率大大提升。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有待健全,监管层管理金融市场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金融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能力还不强,在这样

6、的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开放程度必须与我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匹配,与自己的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自己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否则,只会陷入“全球化的陷阱”。 过去两年,美国政府应华尔街的要求在各种场合不断敦促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帮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的本来面目,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要太快地实现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在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制度不成熟,客户透明度不够高的情况下,过快地实现金融自由化,是很危险的。金融开放不能忘了保护自己,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有必要,但国际化不等于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对于一个金融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设置相应

7、的市场准入很有必要,对试图进入本国市场的金融业务进行区分,加以限制,这不是封闭市场,而是必要的自我保护,也可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管理好国民财富,对外金融投资要慎之又慎。截至7月份,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178亿美元,为第二大持有国。事实上,在我国拥有巨额以美元计资产的外汇储备情况下,我国的投资方向似乎已被美元“绑架”。当下的情况是,所有以美元计价的投资产品都存在贬值风险,或者已经踏上贬值之路,几乎每天都在损失,如何管理好数以万计的美元资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得中国金融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真金白银”恐怕要大幅缩水甚至化为乌有。且不论中投公司之前投

8、资美国黑石公司的损失有多少,到目前为止,公开披露的中资银行拥有的雷曼相关资产大约有5亿美元,除此致外,据财经杂志报道,中资银行还持有巨额表外资产,其中包含QDII理财产品在内按全口径统计的数字达数十亿美元。如今华尔街危机尚未见底,如果其他大型美国金融机构破产,中资银行最终的整体损失还难以估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人民生活改善的各方面都需要资金,此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巨额损失应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境外金融投资的高度风险性,美国以其美元霸权地位对世界各国财富进行掠夺的本质。今后,我们要管理使用好来之不易的外汇国民财富,一方面,对外的投资要更多地倾向于

9、购买我国缺乏的石油、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对外金融投资要慎之又慎,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境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的审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另一方面,要把有限的财富积累用到急需的国内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要坚决顶住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压力,停止人民币单向的升值。中国需要稳定的汇率、需要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否则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就可能会操控在投机资金手上,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累的国民财富就会不断的贬值。 第五,政府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要及时作为。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10、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责无旁贷的职责。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完全的市场自我调节在应对危机时失灵的现象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在发达国家里,政府加深干预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经济爱国主义”浪潮有所抬头,甚至超越了“自由市场”这一纯粹的概念。反而是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盲目崇拜,食洋不化、照抄照搬所谓的市场化原则,“政府减少干预,让市场自我调节”占据主流,其恶果在一些国家已经显现。 去年以来,面对此次次级债危机的突袭,向来自称是市场经济规则捍卫者的美国政府却几乎毫不犹豫地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高调出手向市场投放货币,包括承担挽救倒闭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稳定市场的信心。9月18日,美

11、联储(Fed)与英格兰银行、欧盟银行、加拿大银行、日本银行及瑞士国家银行达成共同协议,表示Fed将以隔夜拆借和短期贷款方式向全球各大央行提供1800亿美元资金,从而保证这些央行能向各自的商业银行提供短期美元贷款。除上述涉及到与Fed签订共同协议的数间央行外,包括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亦开始了向金融系统注资的“救市总动员”。 这充分说明,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当一个市场需要运用政府的行政资源来强行扭转市场运行轨迹的时候,总是这个市场出现了严重问题,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已经很难疗治市场的创伤,因此政府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

12、华尔街金融海啸用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相信“放任的自由经济”的“隐形之手”,即使是在市场高度发达、市场主体高度成熟的美英等国家,市场机制依然存有巨大漏洞。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自身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要重视对金融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监控、干预和救助。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政策有助于资本市场重新恢复信心,以避免股市动荡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的伤害。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1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