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03660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稿备课人:武勇 审核:初二语文组 时间:2011.12.6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 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2、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 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2. 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 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 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 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 我排遣。课前

3、预习:1、注音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遂|()寝()横()与()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遍。写出古人抒写月亮的三句诗歌。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习过程:一、导入:老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 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 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记承天寺夜游。二、朗读课文:1.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

4、字音。(同时检查预习1、)2. 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3、学生自由读,分组读、小组比赛读等等。四、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月色入户 窗户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注意“然”的归纳)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取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 象积水那样透明澄澈水中藻、荇交横 象水草、荇草那样交错纵横盖竹柏影也 原来,还要“大概”的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2、翻译下列句子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到庭院之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象积水

5、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m同积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草纵横交错,仔细一看,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了象我们俩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五. 合作探究:勾画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寻友赏月1、在那样的一个

6、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月色入户,,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优美2、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呢?“欣然”:心情一定很喜悦,“念”,你觉得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考虑找一个能够一起交谈取乐的 人;“乐”指的是赏月之乐。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会感觉怎样?一一 惜、遗憾。“遂”字也表现了苏 轼当时的急切。“寻”一一我们在寻找东西的时候,除了急切,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此时的苏轼,可能 会担忧什么呢?担心张怀民睡觉了! “亦”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而且还在承天寺,甚至还有可能 也想找一个人共赏月色!两

7、个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3、好茶要慢慢的品,好景要慢慢的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联 系背景)(提示:联系前文中“解衣欲睡”一词,如果是我们,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我 们在晚上可能会做什么?可苏轼呢?) 他们两人很亲密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可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郁闷、悲凉。寂寞。半悲半喜。同学们,此时的苏轼或许怀着你们所猜测的种种情感,但是,在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 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 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对友人相携而游

8、时,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二)庭中赏月1、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的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词里?谈谈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那个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还有“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说明月光一定很清朗!过度:品得好!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可以椎想见月角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椎想月色之清:最后点肝盖竹 柏影也”,可以

9、推想月色之浓。2、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3、闭上眼睛,想象这幅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吗?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 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 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将她最温柔的月色流泻,水中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横,飘落的树叶悠悠 飞舞,好像佳儿在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

10、有感情地):天空像一匹细腻光滑的蓝色缎带,映着月儿皎洁的光辉,更加温柔亲切。月光透过 斑斑驳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就像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在温柔的清风里,每一片绿叶都像披着 如水的薄纱一般轻盈,每一朵小花都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这是一个多么静谧、多么令人神往的月夜啊!寂静的庭院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竹柏的影子就像青绿的藻、荇在清澈的水中浮游,当清风拂过 的时候,整个庭院就像铺满了碎银一般,好一个晶亮的世界!美丽的月亮挂在夜空中,她是那样温柔、恬静,似乎比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还要纯洁。此时的庭 院犹如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竹柏秀美的影子,倒映出悠闲赏月的这两个亲密友人。4、我们常说“一切景

11、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宁静。轻松、愉悦。心胸开阔,心无杂念。摆脱被贬的烦恼,回归大自然。(三)月下抒怀1、此时的苏轼、张怀民,他们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呢?生1:谈他们赏月时的感受。生2:谈他们的诗文创作,也许还谈论一些关于朝廷的事情。生3:他们也许会互相诉苦,但是,这一切苦恼都在美丽的月色中释怀了。生4:他们可能在吟一些关于月亮的诗。生5: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可能在静静的夜里静静地欣赏,让这一轮明月在他们的心底静静地 流淌。教师过度: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冬夜,是不是任何人都像苏轼和张怀民一样有此雅兴从容赏月? (生

12、摇头。)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一颗闲心,带着一种闲情,时时刻刻都能在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 体会美?(生摇头。)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这样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能让自己的 人生更有诗意,享受生活之甘美?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像苏轼一样,让自己的品味情趣高雅一些, 做一个闲雅之人。2、是不是任何人都像苏轼和张怀民一样有此雅兴从容赏月?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

13、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总结:过度:在常人眼里,那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 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个闲置之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雅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 乐观豁达情怀六,拓展延伸: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 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生1: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挫折,但是一定要乐观面对。师:老师看到了你的坚强。生2:当上帝为我关闭一扇大门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那一定会是我另一份人生价值的体现。师:痛苦与磨难对于智

14、慧者而言也是一种磨练,你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孩子!生3:无论为官还是为民,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去发现美,体会美。师:是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4:当挫折成为绊脚石的时候,退一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师:大自然是心灵的最好归宿。生5:像苏轼一样,乐观豁达,心怀天下。师: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七,小结: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的这一节课。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

15、容!八、作业检测:背诵全文学后反思: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t o n b k o Anakotopbie Mcnonb3yK)TC5i Ana o6yueHU5i, MCcneflOBaHMM u He flonKHbiMcnonb3OBaTbC5i b KOMMepuecKux uenjix.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ur den personlichen fu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I e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a des fins commercial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