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0360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掠过现象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竦州市开来源:本站原创阅读:587次发布时间:2009-7-1610:27:26掠过现象源自英国学者Ed-ard.D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掠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由A到B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初中科学教学也是如此。在平时教学中,如果科学教师的预设面面俱到,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的障碍,或者给学生留下跨越的障碍,但没有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教学过程一晃而过,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教学中的掠过现象。初

2、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科学高效的效益观、和师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新型师生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中科学学科特点,对掠过现象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一、科学概念教学的掠过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能主动、有效。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设计有效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问题,并创设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组织教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教学中,笔者曾先后采取了如下两种教学方法

3、。第一种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接着笔者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在不同平面(玻璃、毛巾、棉布)上前进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小车的运动远近和平面上的物体不同有关,摩擦力越大,距离越短。并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笔者反复几次讲述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读几遍,最后再总结一下。第二种笔者先演示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当撤掉力,小车就不动,用生活现象让学生进入科学世界充分暴露他们的前概念:有力才有运动。接着介绍伽利略的观点,让学生针对两种不同观点讨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引起学生认知冲突。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出牛顿第一定

4、律分组实验,论证、分析出理想的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控制变量法,推理法。从以上的对比案例分析中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模式都能够达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也许会更加准确地达到效果,因为机械的记忆和复述,的确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时记忆。但是从长远来说,建构属于自己的概念框架才是当前教育的要求,也才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目标所在。两种教学方式也都强调对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说明在科学教学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已被广泛接受。不过从对探究能力的获取方面,传统教学因为是教师的推理与分析,明显较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论证去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弱了很多。可以看出新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灌输教学的扬弃,他需

5、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发现规律,掌握概念。让学生通过渐进地自主学习,掌握物理学习的一系列方法,为其今后的继续学习提供支持。现实教学中,没有重视概念的建立过程,重概念记忆,重巧解巧算,轻视建立概念的过程。过分压缩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压抑了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使思维僵化。为了记忆许多概念,应付考试,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失去了研究建立概念的过程,失去寻求知识的过程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原有认知结构没有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课堂教学的掠过现象。二、教材文本处理的掠过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

6、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有一个较大的区别:是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读图、观察、实验、讨论、思考的内容,以及史料的介绍。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板块知识、,其作用何在?既然新教材中出现如此多的读图、观察、实验、讨论、思考内容,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用好这一板块内容,达到教学最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不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却不同,效果如何?下面我们从以下案例作一比较。例如在科学探究一节的教学过程。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文本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问(1)如果你是琴纳,你在听

7、了挤奶女工的话之后,你会怎么想?问(2)从琴纳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往人的鼻孔吹痘茄粉可以预防天花(但不安全);养牛场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提出假设得过一次天花,人体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收集证据将牛痘脓接种到人身上,观察变化,作出解释把牛痘脓浆接种到人身上,使人通过得轻微的天花后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二)分析探究过程学生归纳所得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三)尝试探究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尝试自己探究: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进行趣味探究黑盒里面有什么

8、。(五)教师小结。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问:把牛痘脓浆接种到人身上,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通过琴纳探究过程的介绍,归纳一般探究过程,采用模拟探究,设置探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位教师采取对教材让学生阅读归纳,富有新意。到底以上哪种教学更有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认为,无论对教材如何处理,一定要挖掘教材设计的意图,如果忽略了对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从知识层面来看,未尚不可,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就失去了教育意义,科学家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学习就得不到体现。三、教师演示实验的掠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

9、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科学新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讲授,轻实验的偏向,演示实验完任务,分组实验走过场,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实验课是学生创造性发挥的舞台,如果老师都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如此课堂怎能活呢?在测定小

10、灯泡的电功率教学时,由于电功率已在新课教学中学习过,实验教学如何定位?如何实施?是否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等能力呢?如果仅以熟练实验操作为目的,那只不过是为实验而实验。因此笔者在预设时把本次实验的目的定为以下几点:(1)学会测定用电器电功率方法,加深电功率的公式P=UI的理解及应用。(2)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认清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3)进一步熟悉如何按实验要求设计实验。(4)认识实验原理对选择实验器材的指导作用。(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论,并汇报本次实验

11、的心得、新发现、新启迪。在教学中,我先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操作要求作了一番介绍,然后学生开始实验。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验时更加细心更加认真了,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个别组不能解决的也有求助于其它组的。在汇报本次实验的心得、新发现、新启迪时,学生从实验的操作上、电表的选择上、实际功率与灯的亮度关系上,甚至还发现了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等做了精彩的陈叙。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过的,也是教师未所预设得到的。只有课堂开放了,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情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通过这次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近学生,通过教学或合作性的学习情景的创设,来促进儿

12、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儿童的认知成长与发展,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正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约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四、多媒体教学的掠过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使图、文、声、像集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教师由于先天的优势走在课件制作的前沿,这是令人欣慰的。在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许多教学掠过现象:以课件代替实验普遍存在,整堂课大量采用多媒体课件,成了典型的多媒体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多媒体操作者,走入了使用的多媒体信息越多越好的

13、误区。必须指出,教学过程是人和人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应体现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性,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性和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师生感情的交融,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作用,这就不是任何现代教育手手段所能替代的。怎样做到人机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科学教师所应研究的。总之,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掠过现象还很多,看似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有着某种程度的无奈。其实不然,掠过不是纯粹偶然的,有着某种程度的必然性,这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评价体制的不健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有效地防止掠过现象的发生和蔓延,不能寄希望于零星的查缺补漏,只有当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互结合,达到理论的完善时,才能得以防止。教师应不固守于既定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逐步渗透反思,边摸索边研究边实践,找出更佳的防掠过的对策,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和教益,从而找到解决这一教学病理之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