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他就要帮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03547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他就要帮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爱他就要帮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爱他就要帮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爱他就要帮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爱他就要帮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爱他就要帮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他就要帮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他就要帮他镜头点击:(晨间活动时间)“我是奥特曼,我的宝剑最厉害。”只见季益进挥舞着用积木搭成的“宝剑”跑向卜梓威,卜梓威没理他,季益进便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时,燕笑天拿着搭好的“大炮”挤了过来,“我是奥特曼,我的大炮最利害。”“我是艾迪奥特曼,我要打败你。”季益进边说边举起“宝剑”刺向燕笑天,燕笑天也立即举起“大炮”进行反击。刚开始,两人只是“武器”上的交锋,但很快便拳脚相向,扭打到一块了行为解读:上述现象,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常常发生,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攻击性。从案例 中可以看出,学前期幼儿的攻击行为大多属于直接的身体伤害。从攻击性行为性质来看,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类:游戏性攻击和敌意性攻

2、击。前者多为孩子之间在游戏中的玩闹、嬉戏。如案例中季益进与燕笑天模仿奥特曼的打斗行为。而由于幼儿的辨别能力及控制能力较弱,游戏性攻击往往也会上升为敌意性攻击。像案例中季益进与燕笑天由模仿“比武”发展到拳打脚踢。这些攻击性行为不管起因如何,都会给当事双方带来身心的伤害,也给养成团结、友好、协作的班集体带来困难,更给我们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烦恼。我们对部分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家庭进行了走访、调查。从中发现: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入园前便已形成,攻击行为在四岁即达到高峰,尤其是报复性行为明显增加。通过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环境,我们找到了家庭中幼儿产

3、生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原因之一:不恰当的教育教养方式 1.简单粗暴型 这类家长多脾气暴躁,遇事不听解释,不善于与孩子交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则训斥、打骂,这就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这种攻击行为往往会造成两种极端儿童:一是低眉顺眼、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另一种便是坐不住,好动的,敌对的儿童。2.冷漠拒斥型 调查发现,这类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玩什么,看什么与什么人交往,听之任之,漠不关心,孩子多由爷爷奶奶带大。久之这种缺乏管理和监控的行为就会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和过失行为。正如案例的季益进与燕笑天,他俩在家时的活动主要是看动画片(尤其是打斗型的)。家庭成员之间语言交流甚

4、少,所以在游戏时便总是“冲呀!”“杀啊!”地喊,而且时时“侵犯”他人。 3.溺爱纵容型 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溺爱甚至是纵容孩子则会适得其反。当孩子蹒跚学步时常会因摔倒而大哭,有家长便会哄骗孩子:“桌子碰你了,我们打它”事儿看起来虽小却给孩子留下了最初的攻击印象。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溺爱孩子的家长又会怎么做呢?如果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他会沾沾自喜;如果是“吃了亏”就会训斥别的孩子甚至动手教训;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理亏打了别人,又会说:“孩子还小嘛”,很多的家长甚至还会说:“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在如此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孩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其攻击意识自然萌发攻击行为

5、亦随之产生。原因之二: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 1.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 这类家庭其成员之间较少交流感情,常为一些琐事发生争吵,谩骂或打架。久之,这种攻击行为在家庭中得到了强化,幼儿便深受其害,如燕笑天的父母即如此,常为一些小事吵个不停,有时还与孩子的爷爷奶奶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缺乏关注,耳濡目染,这些不良行为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往往是“侵略者”角色。 2.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 现在多数孩子的父母因工作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照料孩子的事便由爷爷奶奶担当。家庭成员都很爱孩子,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往存在着分歧,尤其是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护短的,成员之间甚至还闹得

6、很不愉快。如季益进小朋友当他犯错时,他的爸爸便高声训斥,甚至动手打他,而妈妈、奶奶则捂着、哄着,爷爷在旁边也是无可奈何。有次放学,奶奶临时有事没来接他,他又哭又闹还咬伤了爷爷的手臂。更说明了孩子的攻击意识在脑海中已经相当强烈,已经成为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且已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帮助家长创设一个适宜幼儿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审视自己的言行,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时间以及有多种玩具环境中的孩子

7、,攻击性行为会明显减少。因此,家庭成员首先要和睦相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态度要基本一致,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影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性色彩的言语。 2.丰富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学会移情换位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家长可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怜之心;有的孩子在攻击别人时发现对方明显痛苦仍不停止攻击,说明其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告诉他攻击别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和

8、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性行为。 3.“冷外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冷处理”就是对一些比较容易冲动的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不予理睬,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让季益进一个人在房间里反省,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有时候可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的对象。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后就要解除惩罚,惩罚时间不宜过长,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更多的要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应提醒家长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自己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让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情感,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除了上面说的家庭教育,我们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社区环境中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早予以关注并进行矫治,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