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0349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像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勒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树立创新意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的可塑性不容忽视,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他,他就会具有某种思维倾向。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便能形成积极的创新型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古人云:

2、“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建立一种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思维插上驰骋的翅膀,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在阅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长期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严重的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活动通常有两种取向

3、:一个是读懂作者,通过阅读体会感;一个是读出自我,通过阅读获得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语文课的学习不像看电视、放电影可以看出来,而是读出来的,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没有读,语文课就不像语文课,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实施的途径是:1、引导质疑、引发争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求异性。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对其中未知事物进行质疑,以求点燃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倡“对话式”和“个体式”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盲从作者观点、大胆质疑,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将相和中廉颇不服蔺相如,他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爬到了比他更高的位置,老师问:“真的是一张嘴吗?”教学中以次为切入口,鼓励

4、学生有创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自由辩论,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蔺相如升高官是凭他的机智勇敢,而非一张嘴,他几次不辱使命,是为了赵国的尊严,“和”都是为了国家,顾全大局使文官与武官和好共同保卫赵国。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善于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后整体感知和高度概括的能力。3、善于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等多种能力。如将相和中让学生讲文官武将的传奇,军神中让学生讲刘伯承有关的事迹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根据课文特点,不时诱导学生如何发现与分析问题,如何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交流与合作,如何进行创作与表演等。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5、创新能力。1、续写故事,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学生,表面上看来似乎很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思考,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有些课结尾余犹未尽,耐人寻味,如果再引导学生顺着故事的情节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是能很好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如跳水一课上完后,我布置了以“孩子得救以后”为题,把后来的事情写出来,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用智慧的笔描写了“水手、孩子、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揭示出了故事对我们的启发。2、变式作文,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在作文教学中,同一素材通过变换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总之,教学是一门独特

6、的艺术,只有教师独创性的教,才有学生创造性的学,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祖国的明天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武安中学 蔡淑芬 发表时间:2009-6-19 7:01:37 来源:长泰五中 访问次数:1456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又能启知拓思,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了当前教育的迫切任务,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7、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而,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下文是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点思考。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曾存在的现状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1、教师的阅读教学的观念陈旧 许多教师受陈旧的教学观念所束缚,在阅读教学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而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少。一篇新的阅读文章,随意叫学生阅读一遍,有时有的学生一遍还未

8、阅读完,还未能理解、掌握文章的内容,接下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连珠炮的提问和烦琐的分析所占有,教师自认为分析透彻,可实际上大多学生上完课还是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认为,好学生是课堂上认真“听”讲出来的,而不需要经过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必然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毫无兴趣。 2、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教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出现了唯教参、唯教材、唯知识、唯结果等众多现象,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

9、式: 一种是以教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是“学完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结论是“得出这一篇文章的中心或写作特点”,而后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所有阅读题。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另一种教学模式是以“考”为指针,以语文试卷常见的题型为标准,将一篇文章作品化为一道道习题,从语音、字形、词、句、修辞到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然后引导学生去冥思苦想那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也违背了阅读认识规律,实质背弃了语文教

10、学的根本目标,与时代对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一种是以写作为目的教学,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的原因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它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但是,社会上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学习兴趣在降低,这是由于

11、语文水平的高底在表面上还不是成为热门专业人才的决定因素,从而导致人们去选择比较热门的专业或实用型的,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而忽略了语文这最具有基础性的知识和能力。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知识不断被引进学校教育,学科数随之增加,这样分配给语文教育的课时也相应地减少了。 2、教师的原因 教师在课堂重讲轻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厌其烦地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面面俱到。而且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使得许多教师常以常见的题型为标准,引导学生去冥思苦想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学生无法形成自读或自学的能力或观念,这与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全相反。同时,有些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较低,教育观念、教

12、育理念滞后,课堂教学效率低,无法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致使学生对课堂阅读无法产生兴趣,认为教与不教都一样。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着物欲横流的世界,许多教师容易产生一种浮燥的心理,致使对学术的态度只是急近功利或追求直接的实惠,不能潜心钻研教学,对教学产生一种应付的心态。 3、学生的原因 一篇优美的文章,一个优秀老师的精彩讲解,在同一课堂上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一点就能领悟,而有的学生则完全相反。课堂阅读教学中学习主体接受能力与学习主体的智商、阅读量的积累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在小学六年里没有培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对初中的语文阅读的感悟能力就会产生

13、直接的影响。而且应试教育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同时,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即使有了空闲的时间也是沉迷于电视影碟。这些,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也间接影响到课堂阅读教学中学习主体的接受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应重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

14、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固有习惯经验的禁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胆地、积极地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新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主导思想,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教师必

15、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主导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2、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和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思考,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在一次公开课的听课中,有一位开课教师在上满井游记时,有意识地把教室设想成一间茶室,拟定一个话题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探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