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031192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高校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索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高校学生处 作者:傅莉摘 要:高校对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经验长时间探究以后,基本建立起“心理委员模式”的心理互助机制。该机制具有覆盖范围广泛、发觉问题刚好、操作简便易行、效果快速明显的特点,在高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处于探究阶段的“心理委员模式”还存在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以新生教化为契机,调动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化的主动性;建立并完善心理委员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心理委员培训系统化;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委员支持系统等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委员模式”的心理互助机制的实际作用。关键词:高校生,心理委员,心理互助,心理健康加强和改进高校生心理健

2、康教化是推动素养教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生健康成长、培育高素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生思想政治教化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化起步晚,而同时新时期的高校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互助机制,各高校都在进行开拓和尝试。在经验了较长时间的探究和阅历总结以后,目前众多高校都基本建立起“学校心理询问中心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化和危机干预体系1。在每个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主动宣扬心理健康学问,刚好有效预防心理危机,这种“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作为对专业心理教化与询问的重要补充,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普及和推广。一、“心理委员模式”心

3、理互助机制简述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加者的心理素养向主动方向发展变更的活动。在高校,心理互助主要有三种形式:询问中心、校医院或心理老师供应的专业心理互助;辅导员、班主任供应的准专业心理互助;学生之间的朋辈心理互助。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更情愿接受年龄、学问背景和爱好爱好相近的同伴、挚友的看法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因此,各高校都特别重视朋辈心理互助机制的建立,它主要以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而心理委员网络又以其覆盖范围广泛、发觉问题刚好、操作简便易行、效果快速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高校心理互助中发挥着不行替代的重要作用2。心理委员通常通过竞选或者班主

4、任委任的方式产生,有的高校还组织心理测试、书面考核、面试等对候选人进行严格选拔。通常一个班级设置一名心理委员,而部分高校在班级设立心理互助小组,心理委员为组长,每个宿舍都有一名小组成员,将心理委员网络延长至宿舍,扩大覆盖范围。培训是“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重要内容,心理委员通过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培训,学习心理健康基本学问,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危机干预基本学问等等。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有:在班级负责组织有效的、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化活动,宣扬心理求助渠道,普及心理健康学问;刚好发觉心理与行为异样者,刚好上报;发觉、关怀有心理困惑与苦恼的同学,开展朋辈之间的心理教化活动。实践证明

5、,“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在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把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是对快速预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会有行为方面的表现,同宿舍或同班级的学生通常能更加刚好地发觉并且快速反应,协作学校有关各部门刚好进行危机干预,从而在肯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重大恶性事务的发生。二、能够供应便利、刚好、有效的心理支持。心理互助的双方之间真诚、信任的关系对于心理状态的变更有特别重要的主动作用,在关系的建立方面,班级心理委员比询问师、辅导员更具优势,可以更好地深化体验对方的情感、思想,其看法和建议也更简单被接受,并且因为生活和学习在一起,对询问建议的监督实施以及环境

6、改善都很有利3。三、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化师资不足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化工作的实效。由于我国学校心理询问起步晚,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化专业师资紧缺的状况,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符合目前高校的现实,并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化的实效性。二、高校“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存在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建设很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有心理学院或者心理学系的高校由于专业人员相对比较足够,专业意识强,“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也相对比较完善,例如,首都师范高校将心理委员分层次进行培训,心理委员包括骨干心理委员和一般心理委员,对骨干心理委员进行4学分的专业

7、课程培训,而这种方式在理工科类的院校就会受到专业师资等限制;此外,“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建设状况还因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存在着显著差异。在这种状况下,目前“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存在的详细问题主要有:一、学生主动性不高,人员选拔困难。在高校中,特殊是学业负担重的理工院校,有的班级可能出现无人情愿担当心理委员的状况,而不得不由班主任委任,这就势必造成工作不主动、不主动,而不能真正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其背后的缘由,一方面是学校环境缺少人文关怀的氛围,一方面心理委员属于新生事物,要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还须要一个过程。二、心理委员定位不清,有的心理委员对自身职责的相识存在偏差。心理

8、委员的工作重在宣扬,普及心理健康学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建立,以及发觉问题刚好报告,而心理询问以及治疗和干预方面的工作应本着尽职尽责的看法,但不应在这方面对心理委员有过多要求,以减轻心理委员的心理压力。在与心理委员的沟通中发觉,有的心理委员对工作职责的理解有些狭隘,认为心理委员就是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觉得自身实力又不够,或者担忧没有刚好发觉问题造成严峻后果等等,这些忧虑也给自身带来了压力。因此帮助心理委员明确定位和职责特别重要。三、部分高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不深化。心理互助是一项须要专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工作,专业的培训尤为重要。但由于心理老师欠缺等各方面实际条件的限制,部分高

9、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缺乏体系,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方面均没有保证。培训的欠缺使心理委员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同时也干脆影响到“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作用的发挥。四、对心理委员的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甚至存在心理委员形同虚设的状况。由于心理委员开展的心理互助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对其进行监督有肯定的难度。部分高校通过让心理委员提交工作安排、总结、案例、工作记录等方式来实施,但是在许多高校却缺乏这样的环节,心理委员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怎样,都无从知晓。此外,一所高校的心理委员的数量相对于学校心理老师的数量来说是浩大的,心理委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也很难刚好得到专

10、业的支持和指导。这些因素限制了心理委员自身的成长以及心理委员工作的实效性。三、完善“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实践探究和建议综上所述,“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符合目前我国高校实际状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其建设还处于探究阶段,因此不行避开存在一些问题。比照部分高校的优秀阅历,进一步完善“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须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新生入学教化为契机,唤起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调动学生的爱好和主动性。大一新生面临变更的环境通常会表现出一些心理的不适应,而同时他们又对簇新的高校生活无限向往,在新生入学教化中,开展心理健康启蒙教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实行体验、互

11、动的形式,将心理学问普及与新生心理调试结合,将宣扬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心理学问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爱好。此外,在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加强人文关怀教化,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内文化,也是推动“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建设的基础配套措施之一。开展丰富多彩又具有实际效果的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参加到心理委员这个集体中来。例如:北京邮电高校电信工程学院在学生中开展“心理茶座”活动,每次一个主题,如“完备主义是好还是坏”,“爱上双人舞恋爱心理”等,以嬉戏,探讨,测验、即兴演出等多种形式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化探讨和相互学习,受到同学们普遍欢迎。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有收获的学生通常会更情愿加

12、入到心理委员这个集体当中。二、建立并完善心理委员激励机制。确立心理委员的地位,让学生觉得心理委员的工作是光荣的,可以通过任职颁发聘书,班主任主动引导,让心理委员主动参加班委会事务等形式来实现。通过多种方式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赐予认可,对优秀赐予表彰,如中国农业高校开展心理委员评优的工作,还有部分高校依据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状况,实行德育加分的方式,在肯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作用,值得借鉴。三、将心理委员培训系统化。专业的心理助人学问培训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应当有统一的、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有学时的保证,建议编制系统的

13、心理委员培训手册,培训方式也应丰富,加大体验式培训的比重。由于许多高校心理专业老师师资有限,在培训方面可以加强高校之间的联合,将资源整合以发挥更大的效用。四、建立并完善心理委员工作的效果评估机制。对心理互助活动进行效果评估是保证心理委员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4。其中,过程性评估旨在推断心理互助过程的每个环节是否科学、合理;总结性评估旨在了解班级成员,特殊是接受帮助的同学对心理委员工作的看法和满足程度如何;而追踪性评估则是在心理互助活动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再次或者多次进行评估,旨在了解心理互助工作的效果是否具有持续性,特殊是对于一些危机干预或者比较严峻心理障

14、碍的案例,进行追踪性评估是特别重要的。实施心理委员工作效果评估的详细实施方法包括:提交工作安排与总结,案例分析等常规手段,以及心理委员工作满足度调查,班主任评价,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评比等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将评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协作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有利于心理委员客观评价工作成果,改进今后的工作。五、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委员支持系统。对于专业的心理询问人员来说,督导是特别重要的,而对于非专业的心理委员,他们在工作中更简单遇到问题,因此赐予他们帮助、指导特别必要。这须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委员支持系统。开展心理委员之间的“朋辈督导”。实行主题沙龙、案例研讨、阅历沟通等形式,让心理委

15、员相互沟通心理互助阅历,从“同行”的阅历中反思自己的心理询问实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对心理委员进行工作指导。这须要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心理互助相关学问培训。辅导员、班主任在自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工作阅历,而且熟识班级同学状况,在经过心理培训以后,可以给心理委员的工作赐予指导。专业督导必不行少,尤其是在危机干预案例中。学校心理询问中心应和心理委员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同时定期召集心理委员进行专题性的研讨。在这方面,北京邮电高校电信工程学院进行了尝试,招募了北京师范高校心理学院的探讨生为担当心理委员督导,充分调动校际资源,为学院心理委员的工作供应专业支持,以充分发挥“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宋英.高校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1044-1045.王希永.论心理健康教化中的心理互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134-138.隋丽丽,杨秀文.高校心理健康教化的新途径朋辈心理询问J.文教资料:2007(15):21-23. 刘时勇,关于开展高校生朋辈心理互助问题的思索J.高等农业教化:2007(22):93-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