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026752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度论文评选 中学语文专委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语文置换脱产研修总结单位:三合初中姓名:刘荣海 电话:13883521542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语文置换脱产研修总结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在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重庆三峡学院,“国培计划”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语文置换脱产研修班五十名学员满怀期待,迎来了人生成长的又一个上佳时节。在长达四个月里,我们如痴如醉地啜饮着四十六名专家学者和一线骨干教师的琼浆玉液。在他们精心的培育下,我们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加深了体悟,明确了职责;在他们有力的

2、引领下,我们在语文教育这条艰险崎岖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实,更加自信。一、专家讲座:明晰方向专家们的报告理论前沿,认识深刻,见解独到,案例翔实,理从事出,情寓于中,意寄于言,使我们醍醐灌顶,受益匪浅。1.了解了语文教育变革的背景,明确了语文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范蔚教授在教学观念更新与学习方式转变中详细介绍了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阐释了新时代的课程观、教学价值观、教学动力观、教学质量观等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特点与走向。她强调,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持续不断的,应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教学实践为源泉,且应转化为师生的教学行为。而三峡学院熊建立教授则从重庆城乡统筹角度论述了重庆教育创新

3、的必然性。2.理清了当代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流派,明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西南大学余立新教授、市中语会副理事长何元俭教授就此作了精彩的阐述。万州区教科所傅开国老师在变革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中详细介绍了万州区初中语文课改模式“三块五步”法,并提供了六堂观摩课进行印证。3.反思了语文教育的症结,看准了语文教育的走向。这是此次培训的重头戏,共有十一位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的讲座涉及。他们或痛陈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或溯本探源,寻找语文教育的真谛;或穿针引线,为我们搭建通往语文教育本质的桥梁。“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语文教育应走出“F4”阴影(泛语文、反语文、乏语文、非语文),去蔽务实

4、,回归语文教育的本原,站稳学科立场,追求纯正的语文味,让学生沐浴到清新澄澈的语文阳光。其代表有江北进修学院李大圣教授的语文教育需要凸显的三个立场、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小毅研究员的课堂,生命成长的地方、重庆八中张泽勇老师的语文现状与对策、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文东研究员的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和绵阳师大张先华教授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4.提供了对文本解读的新视角,拓展了文本理解的深度。三峡学院谢建忠教授侧重于文艺学角度,三峡学院腾新才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王于飞教授则侧重于文化学角度。特别是王于飞教授认为,解读文言文必须基于国学的立场,而国学的灵魂,则是中国心,即“要用中国人的世界

5、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观照文言文本”,否则皮里阳秋、谬之千里,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进行了纠偏拨正。5.明晰了教师成长之道,懂得了教师知识、文化、精神涵养丰厚的重要。如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的“三心”素养,万州二中刘卫华老师的“师爱阳光”,三峡学院骆永菊教授的“生态”教育,西南大学李达武教授的“快乐国学”,均从师德角度为教师成长铸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余国源研究员提出“读、教、研三主线”的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奠基;朱德全教授提出的“专家、学者、教育家”三大角色为教师成长塑身;西南大学易连云教授的“哲学追问”,三峡学院郭作飞教授的“学术修养”,三峡学院杨季冬教授的“科学研究”为教师成长强体;万州职教

6、中心赖勇老师等从课堂教学艺术、普通话、三笔字、信息技术等角度为教师成长明路;而万州龙宝中学吴锡志老师则以窦桂梅的专业成长历程为教师成长示范。6开出了教育孩子的良方,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万州二中张建伟老师认为,要加强教师、学生的心理辅导,抓好育人育心的根本。万州二中李吉海老师针对“问题学生”提供了实践意义上的诊疗思路。万州徐文见老师关注了教育热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三峡学院许亚非教授的“和谐文化与和谐校园”,万州区教科所傅开国研究员的“校园文化建设”,看准了以文化人的深刻性,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和路径。三峡学院黄东东教授指出,教育必须以“依法执教、依法治教”为原则。二、观摩同行:研习教法

7、在国培(2011)中西部农村教师(初中语文)置换脱产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观念崭新、思想厚实、技艺精湛、风格迥异的各种类型课近50节,这些课均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立足于学生的学,指向为纯正的语文味,强调在读中悟,悟中做,注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力克时弊,追求实效。(一)万州课改万州中学、万州一中、万州三中、国本中学、塘坊中学等万州区名校的六位初中语文名教师的示范课,让我初步感受了万州区大力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特征有三:一是给足时空,优化时空,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二是授之以法,注重学法指导;三是配备学案。夺人眼目的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三块五

8、步”。【三块】 1.初读整体感知文本,需时约10-13分钟,重点明确“感知什么”(思想观点、情感、文本内容、表达方式)和“怎样感知”(默看、诵读),切入点有:(1)概括内容,(2)说说第一印象或感受,(3)文章主要传达什么思想感情,(4)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5)有什么疑问。2. 细读文本,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欣赏文本语言及表达效果,需时约20-25分钟,重点明确“研读什么”(精彩的语言片段)和“怎样研读”(朗读、理解、感悟),切入点有:(1)文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2)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3)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事物的,(4)你认为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5)表达上的特点对你的写作有

9、什么启发。3.拓展延伸。需时约5-7分钟,重点明确“拓展什么”(寻找教学与生活的切入点)和“怎样拓展”(与现实社会生活链接),切入点有:(1)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情感,(2)从文中体验到了什么,(3)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五步】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点和拓展延伸。无疑这对强力推行新课改,努力更新教师观念,奋力追求课堂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了僵化呆板、过于程式化的弊端。(二)影子研修跟随万州三中蒲承文、张静老师,如影随形,接受了一个月的语文教学实践指导。蒲、张二位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夯基础。重视生字词的教学,重视作者及背景的介

10、绍,重视文章的背诵;2.抓诵读。无论字词、作家作品,还是重点句段、整篇文章,乃至课外拓展,均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既有音画俱美的视频范读,又有书声琅琅的全班齐;既有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整节课以读启思,以思促读。3.思路清。“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层层推进,渐入佳境。4.方法明。相机授以学生学法,特别是“追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5.面全体。一节课下来,有80%的学生被教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灵活予以关注,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一节课决不抽查同一个学生两次”,斯为名言。6.重实效。他们没有为了追求标签效应,把语文课变成课标的模特;没有忘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把课堂变成教师表演的舞

11、台;他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把目光投射到文本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所以他们的课看似平淡,实则丰厚;貌若寻常,可却耐嚼。他们扎扎实实,如蜗牛一般,引领着学生踽踽前行。三、躬身反省:消化吸收“学而不思则罔”,理论再丰实,若无内化、吸收,也不会成为我们的养料。所谓“听时乐陶陶不思蜀,归去照样子推碾子拉磨”是也。且听且思,结合自身,乃学习之要法。1“你的孩子,我的宝贝。”师德是教育之核,师爱是教育之光。若无二者,谈不上教育。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证明了教育理论学习的必要。正如“凌绝顶”之艰难,教育理论学习之不易可见一斑。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育科研虽令人头疼,但只要

12、实在去走,就会风光无限。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问、拷问、探源,才能正本识途,去蔽求真。教育之“蔽”甚矣,语文教育之“蔽”尤甚,作为语文教师需具备哲学之精神。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不停地学习;更新,不断地更新;生长,持续地生长。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学、识丰厚,方为人师,语文学科尤是。语文学习是熏、浸、润,语文教师是大海,学生是鱼儿。7“魂兮归来。”语文的魂是文字、文学、文化(汉),其余乃皮毛焉。而语言文字是魂中之精魄。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是那牧童,要“指”(点拨),要“遥指”(引领),要指“酒家”(语文学科立场),

13、要指“何处有”(目标明确),要指“杏花村”(语文之美),只“指”不去(不包办)。9“我心中有个小秘密,我想要告诉你。”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隐秘部分(含义丰富深刻的语言、富于情味的语言、特殊表达的语言),为学生打通语言幽暗的通道,那边,才是花园,才是欣喜。10“披文入心,文心契合。”品味语言既是语文学习的突破口,也是目的。在具体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美、语文的味,探秘“故事”的核主题、人物形象等。11“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发乎内心,何来痛苦?教师之职责是激活、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个“精灵”。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先粗后细,先直觉后理性,先浸润后审视,

14、先诵读后赏析,算不算本色语文?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课堂是什么?是一个大孩子领着一群小孩子(指导、组织、引领,游戏、快乐、趣味),是一群生命在自由呼吸。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心灵高贵,头脑聪慧,快乐语文,潇洒语文,是不是语文教与学的至境?15师生成长:仿变化。四、学习生活:其乐融融课中,教师口舌春风,学生颔首微笑,师生互动,其乐融融,此一福也。课余,或执手而行,或促膝而谈,或球场上龙腾虎跃,或餐桌边猜拳行令,或南滨路赏景,或青龙瀑留影,此二福也。晨钟暮鼓,跑步者汗涔涔,读书人掩卷思,网虫们时飞逝,此三福也。学院领导教师视学员如一家,日探夜访,既纪律相苛,又呵护以亲,旨在学员学有所获,“卒有所闻”,此四福也。洞天福地,焉有不留恋之意?青春赤子,岂有不奋起直追!是为小结。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