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02655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具慧眼“题”意自现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读题是审题的前提,也是解题的基础。借助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提取有用条件,理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使关键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一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点,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与读题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读题习惯;培养 00G623.5 000A 001009-010X(2019)31-0023-02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么简单的数学问题,怎么还是会有这么多学生做错呢?笔者通过课内外观察和作业分析,发现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会读题。怎样帮助一年级学生读懂数学题目是

2、值得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师探讨的问题。 一、“读题”百遍,其义自见 提倡一年级学生重视多读题,并不是单一的强调读题的遍数,而是提醒学生在反复读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题意的理解,逐步找到解题的策略。同时,通过训练学生重复读题,消除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说我不会的畏难情绪。 多读几遍数学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所给條件及问题的关联,也可以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所要解答的问题在脑海中“拍摄”出清晰的影像,为成功解题做好十足的准备,从而找准问题的突破口。 二、“读题”有法,贵在得法 (一)范读引领,边读边想 一年级学生读题训练需要范读引领,教师示范读题或者请学生领读。首先,教师要帮助一年级的学

3、生在读数学题时扫除“生字障碍”。其次,要提醒学生读题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想”,题目中告诉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获取有用的信息,理清解题思路。 (二)帮助阅读,理解关键词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自身的识字量比较少,对题中字词会不理解。经过读题能力训练,学会提取关键词,养成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就能够融会贯通。 例如:“小丽折了17个纸飞机,小东折了9个。小东至少还要折几个,才能超过小丽?”对于题目中“至少”和“超过”这两个词语是许多一年级学生所不理解的,很多学生看不懂时,习惯性不是用加法就是用减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读题,帮助他们理解“至少”和“超过”的意思,解题效率和准确

4、率也有所提高。 (三)比较阅读,大同小异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较中读题,更能够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数学题意,学会深入思考题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1:我前面有老师、学生共6人,从后往前数我排第七。一共有多少人? 例题2:我后面有老师、学生共6人,从后往前数我排第七。一共有多少人? 上面的例题是笔者在一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时给学生用来比较读题时的练习题,用意是让学生在“比较读题”中发现“不同之处”。题目中的“细微之处”仅是一字之差恰是一年级学生在读题、审题中最容易忽略的。这种“大同小异”的习题设计,通过读题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

5、耐心读题,细心审题的好习惯。 三、“读题”多样,分门别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同的数学题型有着不同的阅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读题时应重视题型的差异性。 (一)数学概念题 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内容,特别是数学概念,需要一年级学生逐字逐句的读,对于似是而非的题目要多读几遍,直到读懂题意为止。 (二)计算题 由于计算题要求明确,结果准确即可,与其他题型相比读题较为简单。因此,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更会忽视读题。一年级学生经常会犯些“低级错误”,一拿到题就急于动笔解答,马马虎虎的看题目,如:6写成9、加号写成减号、漏题等。“粗心”意味着做题前没有认真地读题。每次做计算练习时,笔者会对一年级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

6、求:第一,注意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避免犯抄错题目的“低级错误”;第二,注意书写规范,格式工整。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有别于之前的应用题,其题材开放,信息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指导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时,最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在读题中分清“条件”和“问题”,向学生教授“从问题着手”和“从条件着手”两个基本的解题策略。 例题3:妈妈买了10个苹果,吃了6个后,还剩多少个苹果? 例题4: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6个后,还剩4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 例题5:妈妈买了10个苹果,吃了几个后,还剩4个,吃了多少个苹果? 由于一年级学生习惯于“先条件后问题”的应用题答题模式,当“问题”提前出现,他们就会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笔者用心设计了以上一组习题,让学生在“同一问题情境”下,以“顺向思维”为先导,顺利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有效地训练学生突破“逆向思维”的难点。相比于单纯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数量关系分析来说,读题中加入生活元素,更有利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需要读题,更需要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在不断地摸索,结合学生的自身年龄特征,重视培养他们的读题习惯,在反复读题中理清思路,在方法指引中领悟题意,在分门别类中融会贯通。通过大量的读题实践,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也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