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025625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12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考题答案1. 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区别与小农经济、工业及商业):“双重风险性”即自然和市场的风险:(1)多变的自然环境,致使农业生产面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2)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运行体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 由农业实质来看发展农业(动植物生产)的3条基本途径? 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 A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 B: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 C:A、B同时使用,如“绿色革命”的成功。3. 农业与工业的区别?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

2、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差别特别显著,农业的对象是生物,而生物要进行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外界环境多变而不稳定。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工业是对无生命的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生产环境稳定。4. 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区别?现代农业4大投入是什么?(与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结合理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对工业化产品依赖性愈来愈强,对农业内部循环产物依赖性愈来愈弱。)国情:中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少;人均水资源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减少。 农业生产结构基本趋势:以种植

3、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发展趋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农业产业化,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的非农用途化。膳食结构基本趋势: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四大投入: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 (一)引进新品种和新的作物类型、畜禽等基因性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物的遗传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转化能力。(二)施肥、浇水等资源性投入,用予改善水分、养分等生活必须资源的供应,保证有机生产的顺利进行;(三),农业机械和工程(道路、厂房、水利设施等)设施性

4、投入,用于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农时等;(四) 农药、防治、医疗技术等保护性投入,用于控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展,提高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显示了人工辅助能投入对促进农业增产的巨大潜力。5. (补充)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特点,而我国却“小而全”,各有什么优缺点?小而全的优点:可以在自给性经济条件下充分保障供给;有利于全年均衡地利用劳力等社会资源;并可增加生产与收入的稳定性和减少风险等。缺点:很难进行专业化生产,因而影响技术水平的提

5、高和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的商品率低,扩大再生产慢。6. 什么是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分为几类?掌握鉴别作物生态适应性的2种方法? 美国玉米带与中国玉米主产区生态适应性比较(主要表现在降雨的均匀性)?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生长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吻合程度高即生态适应性强,作物生育就好,距离高产、优质、稳产、低成本的目标愈近。分为强、中、弱和不适应4个等级。鉴别某作物生态适应性的2种方法: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律分析法、产量比较。7. 研究作物起源地(瓦维洛夫)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有些什么重要发现?用海南三亚市天然野生稻的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利用和印度北部山区天然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的发现、利用为例(视频资料)

6、,说明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古老的农家品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最重要的是保护栖息地免受破坏)意义主要有两点:寻找新的植物类型和建立基因库。重要发现:农业生产上一些重大突破都与特异性状的基因发现和利用有关。举例:1.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大豆带出现了严重的孢囊线虫病,美国科学家利用30年代在中国北京收集的农家种“黑大豆”为抗原材料(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培育了抗线虫病品种,拯救了大豆生产。2.我国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与野生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利用有关,(籼型杂交水稻野败型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基因,来自于海南岛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3.玉米高赖氨酸品种奥帕克2的发现,对

7、改善玉米蛋白质起到了重要作用。8. 作物分类的二种方法的特点? (一) 植物学系统分类法(双名法)生长发育及农产品利用上有相似,(二) 习惯命名法根据某个别生理、生态特点、农业种植及农产品利用特点分类。用习惯法对耐寒作物小麦、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棉花分类?喜温/短日作物:水稻、棉花和玉米耐寒/长日作物:小麦9. 什么是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发育特性)?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如果温度和光照不适宜,就延迟转入生殖生长,甚至不能转入生殖生长。为什么作物生产必须重视发育特性的研究?因为收获的农产品大都

8、是开花受精的产物;若过早通过发育转变而开花结实,营养生长短,形成LAI低,光合时间短,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光合产物积累少,经济产量不高;过迟通过发育转变,虽然营养生长形成LAI大,光合时间长,但经济产量形成期容易受不良气候影响,如冬小麦灌浆期高温逼熟,喜温作物水稻、大豆、棉花成熟期遇秋霜危害,严重影响经济产量;所以,只有在适宜时期通过发育转变,形成较大LAI又能保证开花结实安全,才能获得高而稳定的经济产量。10. 小麦的春化作用?我国小麦的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3种类型?耐寒作物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而抽穗开花的现象。类型:冬性型品种:春化阶段要求温度低,持续时

9、间长;没有通过春化的种子,春播种不能抽穗。 春性型品种:春化温度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短;未经春化的种子,春、夏播种均能抽穗。半冬性品种:春化温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均界于冬性和春性型品种之间;未经春化的种子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11. 冬小麦和春小麦形成的2个原因? 光照和温度。冬小麦和冬性型小麦、春小麦和春性型小麦区别?南北不同生态区间引种:北方冬麦区(如北京)与南方冬麦(如重庆)间相互引种的结果? 冬小麦引入南方不抽穗,春小麦引入北方冻死了。同一生态区内南北引种:北京与山东济南间相互引种的结果?同一生态区南北间短距离引种:济南北京,孕穗、开花提早,容易受冷害使每穗结实粒数减少;北京济南,开花推迟,

10、高温逼熟,降低粒重。12. 水稻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第一级为釉粳亚种,釉亚种为基本型,粳亚种为变异型;第二级为晚季稻与早、中季稻的气候生态型,晚季稻为基本型,早、中季稻为变异型;第三级为水、陆稻地土生态型,水稻为基本型,陆稻为变异型;第四级为粘、糯稻的淀粉性质变异性,粘为基本型,糯为变异型;第五级为品种的栽培特性与形态特征。13. 为什么早、中稻可作双季晚稻品种,而晚稻品种不能做早稻品种?早稻品种感温性强,感光性弱,晚稻品种感温性弱,感光性强。晚稻品种作为早稻栽培,尽管是早春播种,但只有到秋天具备了短日照条件时,才能进行幼穗分化和开花成熟,生育期明显延长。因此,晚稻品种只能作单季晚稻或连作

11、晚稻种植,而不能作早稻栽培。早稻品种则由于感光性弱,既可以夏季长日条件下抽穗,也可在秋季短日条件下抽穗,所以既可以作早稻种植,也可作晚稻种植。14. 南麻北引的栽培纤维的产量明显提高,但不能收获种子?南麻北引:广东的麻(黄、洋、大麻是短日照植物)引种到河南种植,麻杆高大、叶生长很旺盛,纤维的产量明显提高,但生育期延长,开花迟,不能收获种子。15. 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区别?顺序写出禾谷类作物生育时期的名称?生育时期在生产上的作用?生育期: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生产上常用播种到成熟的天数。生育时期:又可称物候期、发育时期。在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上出现若干显著变化的时期。禾谷类作物生育时期:出苗

12、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生育时期在生产上的作用:是农艺措施应用的形态、时间的指标。16. 作物群体光合作用与个体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何不同?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个体:1,消耗因素:呼吸、取食和器官的脱落。2,个体光合生产力因素:个体光合能力因素减消耗因素。3,分配因素:经济系数。群体结构即受光效率 = 群体条件下单株的光合强度 / 盆栽下单株的光合强度 , 0 1,它与光能的分布有关,即 上、中、下各叶层的光分布的均匀程度,因此,与株型(消光系数,值)、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株行距和水肥用量有关。17. 为什么种植密度确定后,还要注重种植方式即株行距?即正

13、方型和长方型(宽行窄株)正方型:株距与行距相等:能获得最早和最大的光截获量,地力利用充分;但后期群体内平均光强弱和通风透光差,对抗倒伏和病虫不利;对多次收获作物中下部结实不利、不便田间管理。长方型:行距大于株距;株间竟争开始早,封行(垄)迟,甚至不封行(垄),光截获量有损失,但后期群体内平均光强、通风透光好,对多次收获作物的中下部结实有利、对抗倒伏和病虫、不便于田间管理。18. 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还不到1%,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p62原因: 1、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植株较小,日光大部分漏射到地面而损失。栽培措施得当,使其较早封行,则可减少作物生育期中田间漏光的损失。 2、反射及透射的损失

14、。反射及透射损失的大小与田间作物株型及叶片厚薄等有关,如密植合理,作物株型较为紧凑,叶片较直立的,其反射光的损失就较小,至于透射的多少则与叶片的厚薄有很大关系,一般约透过太阳辐射的10-20%;但非常薄的叶片可透过40%以上。 3、环境条件不适。 (1)光强的限制。在弱光下虽然其它条件适合,光合速率也较低,因为受到光照强度的限制。当光 照强度增高到光饱和点以上时,超过光饱和点的光又不能利用于光合作用,甚至直接或间接地使植物受到损伤。(2)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酶活性。 (3)CO2供应不足,使光合速率受到限制。 (4)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当,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或使叶片早衰等。4、光合有效辐射PAR只占太

15、阳辐射的45%左右。5、呼吸损失,光、暗呼吸以及在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中的消耗,平均为40%.6、照射到光合器官上的光不能被全部叶绿体吸收,平均吸收80%.克服光能利用率低当前我们人力所及的途径是什么?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减少漏光损失。栽培措施得当,使其较早封行,则可减少作物生育期中田间漏光的损失。2、减少反射及透射的损失。要注意培育理想的株型,合理密植,并加强水、肥管理,减少光能的损失。3、一方面要培育高光合效率品种并进行合理密植;另一方面还要造成最适的环境条件,增加光合速率及延长光合作用时间。4、适时播种。5、提高土地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提高复种指数。19. 理解影响作物群体光合作用的

16、四个指标常常不能同步增加只能协调发展?LAI高,群体中下部通风透光不良,使单株光合强度下降(上、中、下部叶片光合强度之代数和);受光效率下降;单株中下部叶片提早衰老(光补偿点的光强,叶片不能长期处于光补偿点的光强),光合时间缩短,整个群体光合总量不高。 LAI小,群体中下部通风透光太好,虽然单株光合强度、受光效率和光合时间增加,整个群体光合总量也不高。LAI适宜,保持一定程度的通风透光,其余3个指标才能协调平衡发展,乘积最大,并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发生和防止倒伏,这是作物生产上(在抽穗、开花和灌浆期)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程度通风透光的原理。20. 禾谷类、棉花、烟叶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哪些?禾谷类的产量构成因素:穗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