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石壕吏》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023535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21 大小:9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石壕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2023年《石壕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2023年《石壕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2023年《石壕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2023年《石壕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石壕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石壕吏》教案(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石壕吏教案 2023年石壕吏教案1一、读准下列字音吏:逾:邺:戍:咽:妪:泣:二、文学常识积累古体诗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对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而古诗又因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体诗限制较少;唐宋以后,又受近体诗间接影响,免不了参杂了近体诗的平仄、对仗与语法。古体诗又称古风,可分为七种:1.四言2.五言3.七言4.五七杂言5.三七杂言6、三五七杂言7、错综杂言(请你在课后就上述七种体制各找一首)“三吏”“三别”三、速读诗歌,解释黑体字,理解诗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

2、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四、朗读诗歌,思考讨论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五、朗读诗歌,体会加点词的意境(表达效果)1、本诗中为何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是何写法,有何作用?3、“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意境如何?4、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并作分析。六、体验反思: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

3、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又想对老妪一家说些什么?七、作业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_,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2023年石壕吏教案2学习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

4、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3: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4、 解了故事的

5、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6、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

7、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_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六、小结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师

8、: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七、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试背诗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石壕吏教学反思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但是学习石壕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

9、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得比较巧妙,使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中心。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诗歌解读诗歌问读诗歌-改写诗歌等环节,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在教学中,我的教学主导思想确定为:以情感人,以读促讲。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

10、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_内容,加深对_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

11、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通过拓展想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参与体验中理解了诗作的思想内容,从而再现诗作意境,品味蕴含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感情,使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了“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了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有关品读古诗歌的规律性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

12、面: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作为一首叙事诗,_的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很适合表演;而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所讲的情境之中,在身临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

13、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小组搭配,确有好处,可以使学生全员,全身心地

14、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老师在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有话说,敢于说。讨论后,我并没有给出固定答案,而是对每位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认同,并引导其他小组去补充,孩子们的思考渐渐深入,答案渐渐丰厚。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

15、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对于学生课本剧的表演缺少技术指导,在语言品读方面不够细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完善。本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结果,往往超出预想的设计。面对新情况,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才能走向学生心灵。石壕吏同步练习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 ) 眦( ) 簪( ) 逾( )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别号_,朝伟大的诗人。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朝由_而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三、默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