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019585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廖美娣个人事迹2022感悟心得(五篇) 廖美娣个人事迹感悟心得篇一32年,对于人生来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而对廖美娣来说,32年只化作一份坚守扎根山乡医疗卫生事业。她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卫生院院长,踏遍了岭洋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至今,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还记得第一次见廖美娣的场景:1.6米清瘦个头,一件棕色格子外套,说话时总带着微笑。“这么个柔弱的姑娘,肯定受不了山乡的艰苦!”李昌文心想。这并非“空穴来风”。32年来,卫生院人员进进出出,有的分配到卫生院不满一周就选择辞职。廖美娣不仅没走,还搬进了卫生院宿舍,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65岁的李玉清每天要吃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只能到城

2、里买,但公交车转乘一趟就要3个多小时。“能不能帮我买药?”李玉清试探性地问。“行,我到城里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答应。就这样,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额外承揽的“分内事”。李玉清只是受助村民中的一位。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说,妻子只要接到进城开会、培训等通知,总会主动询问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是否需要帮忙买药。时间一长,李小斌有些心疼:“你这不是多点事情操心吗?”廖美娣笑笑说:“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多走几步路,他们就轻松点。”17年前,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廖美娣和家人想送他去城区就读。为了孩子,廖美娣第一次动了离开山乡的念头,鼓起勇气准备和村民们道别。但面对村民们每天的求助

3、来电,和一声声“美娣,你辛苦啊”的问候,她心软了,最后让儿子在岭洋乡中心小学就读。前几年,因为工作表现,廖美娣得到了去城区工作的机会。从山乡转到城区,很多人梦寐以求。她又一次心动了,她渴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她还是放心不下山乡的百姓。走还是留?廖美娣辗转难眠。衢江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对廖美娣的最终选择记忆犹新:“她语气坚定地说:我还是留在岭洋吧,这里人都熟悉、有感情。但我知道,作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群山绵延的岭洋乡,杜鹃花谢了又开,毛竹长了一茬又一茬。廖美娣始终如一,以“小我”成就“大我”154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是她最忠实的守望。廖美娣个人事迹感悟心得篇二廖美娣,生前是岭洋

4、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扎根山乡32年,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谁也没想到,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衢州最南端,距市区120多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全乡11个行政村,约1700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名老人,医疗工作压力大。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19岁被调到岭洋乡卫生院,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卫生院院长,踏遍了岭洋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

5、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岭洋乡的群众看病不易,每当遇到突发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美娣”,廖美娣的私人电话号码就是大部分村民熟悉的“120”。除了一叫就到、专业娴熟,廖美娣非常关心关爱患者。出门散步时随身携带听诊器和血压仪,只为能利用空余时间给老人检查身体;每晚翻看老人病例,发现有个别患者较长时间没来医院检查,就打电话问候;村民外出买药麻烦,廖美娣会借助出库区开会、培训的机会,主动帮患有慢性病的村民买药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待不住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老人独居深山,而美娣虽不是他们的儿女,却胜似儿女。76岁的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去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针,有几次

6、下大雨,路难走,廖美娣主动提出上门帮她挂针,并等药水挂完才离开,经常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听说廖美娣病倒,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美娣没了,太可惜了。”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道。在岭洋的32年里,廖美娣其实有过调离的机会。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在廖美娣珍藏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演讲稿,字条反面最底下,廖美娣写着:“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又写道:“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就这样,从青春年华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坚韧执着地在山区默默奉献。“乡卫生院女院长廖美娣的事迹让人泪目并肃然起敬。”浙江经视

7、知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舒中胜评价:“她有机会离开乡下,但她放不下,舍不得。她有过犹豫,但犹豫过后选择了坚守。她的工作其实很琐碎很平凡,但她不厌其烦,把它做成了不凡。廖美娣,一个大写的人。”廖美娣个人事迹感悟心得篇三1990年夏天,18岁的廖美娣作为衢县卫校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到岭头乡卫生院(岭洋卫生院前身)。报到那天,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正好碰上了,他瞄了一眼这个年轻女孩:1.6米的个子,瘦瘦的,穿着一件棕色格子大衣,笑眯眯地听人说话。“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李昌文暗想。但他没想到的是,廖美娣会在深山待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回想起当年情景,李昌文泪流满面。“这些年,没

8、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90后医生祝浩回忆说,自己20XX年进入岭洋卫生院后,记不清跟着廖院长上门服务多少次,大部分地方车子只能到半山腰,廖院长扛起仪器开始翻山,披星戴月、风雨无阻。类似一幕,也刻进老同事郑金山的脑海里。20XX年到2018年,郑金山在岭洋卫生院上班,“廖院长对工作的热忱值得我学习,她把医疗服务延伸到百姓家中,送到村民心里。”最让郑金山佩服的一点是,这么多年,很多同事调进调出,唯有廖美娣牢牢坚守在岭洋,守望深山百姓的康宁岁月。“她不是没有机会调出去,我曾经问过她,你干嘛不走?她回答说,我本来就是岭洋人,从小到大,听说过不少乡亲因为缺医少药耽搁病情的事情,作为岭洋的

9、女儿,我肯定不能走。”这番话,李加呈一直记着,“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乡亲,她用高贵的品德和担当为我们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这样用脚步守护库区人民的身体健康,祝浩说,岭洋乡11个行政村,廖院长熟悉每一处的一草一木,全乡12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廖院长对他们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作为“回报”,全乡大多数的常住村民,都认识廖院长,只要看到她,都会亲热地叫一声“美娣”,就好像看到家人一样。廖美娣生前,闲暇之余爱好习作,她离世后,市作协会员廖元龙、衢江区诗词学会原会长叶昌华等一批文学爱好者纷纷用文字来表达思念和不舍。一位诗友说:廖美娣将初心溶在血液里,

10、把使命化在行动中,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廖美娣个人事迹感悟心得篇四她是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扎根山乡32年她背着药箱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手机号成了村民的120。8月3日,浙江衢州衢江区岭洋乡抱珠龙村乡亲们自发等候在村口,有人从20多公里外的村子赶来,只为送她最后一程。廖美娣,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8月3日下午,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抱珠龙村,乡亲们自发等候在村口,有的从20多公里外的自然村赶来。他们都想送廖美娣最后一程,哪怕已经看不到她亲切的笑容,触不到那双柔软的手。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扎根山乡32年,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谁也没想到,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廖美娣走了,带着对事业和山乡的深深眷恋。留给乡亲们的,是无尽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