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01647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洲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中的第三节。从内容上看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内容繁多,知识点也多。注重对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美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知道分析美洲自然地理特征需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环境需从大洲的居民特点、国家分布、大洲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因此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列表比较等方式,化繁为简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最后用对比表格的形式归

2、纳总结南、北美洲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及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事物和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虽然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踊跃发言,能根据图片资料简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易过度“激动”,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加之对某些景观不熟悉,对某些现象不理解,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欠缺,所以听课、思考、潜心学习效果较差。对于这节可的内容,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亚洲与欧洲,还有非洲,可以说有了一定学习大洲的能力,但是教师还是要认真挖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3、力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3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4. 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地形的异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2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

4、理事物的异同。教学重点:北美洲的地形及气候特点。教学难点: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美洲相关图片、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印第安人图片。提问:认识图片上的居民吗?知道他们是哪个大洲的原住居民吗?其实,据考察,印第安人的祖先并不在美洲,他们是大约两万年前从亚洲迁移过去的,他们是美洲的“外来移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又有许多来自亚欧非洲的居民纷纷迁入美洲。如此多的移民能够证明美洲是一片适合人类发展的热土吗?咱们先来了解下美洲的自然环境吧!。新课

5、讲解知识点一、新大陆1、地理位置。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课件出示地图: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学生汇报:北美洲: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 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南美洲: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以西

6、。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教师: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2、国家课件展示: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知识点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1、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读图分析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

7、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指导读图: 明确:主要地形:山地、高原、平原;主要山脉: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主要平原:大平原,主要高原:拉布拉多高原、墨西哥高原教师提问:(1)观察各类地形主分布在北美洲的什么方位?(2)总结北美洲地形分布特点(3)观察地势起伏特点(4)指出冰川作用对塑造地形的作用设置几道练习题点名让学生回答北美洲中部低东西高的地势会导致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明确:密西西比河的支流都从东西两侧的高原山地汇入中部平原。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同时也是北美水量最大的河流,影响河流水量大小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根据

8、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点来分析南美洲的地形特点。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北美洲:l 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l 地势起伏较大l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南美洲:l 世界第四(600米)l 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出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 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2、气候特征根据书25页图,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教师提示: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

9、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学生分小组活动,分析交流。根据书26页分析美洲的降水量。教师提示: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学生分小组活动,分析交流。教师:学生回答有理即可。根据书27页阅读,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教师:鼓励学生总结。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利用书27-28页活动,分析

10、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观察分布特点出示地形图与气候图,指导学生对比分析。观察得出,在西海岸呈狭长地带分布。分组讨论成因学生回答,上讲台在大屏幕上演示明确:北美洲西部是高大的山系,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湿润气流只能影响到山脉的迎风坡(西侧),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海的狭长地带。教师: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能到达北冰洋沿岸?结合地形图分析,并派代表上讲台演示。得出结论:美洲中部是纵贯南北的平原,所以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能到

11、达北冰洋沿岸。知识点三、美洲的居民与经济1、居民阅读课本29“阅读”完成些列问题。(1)美洲的人文环境有何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拉丁美洲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读美洲居民构成图: 说一说:(1)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什么人种?(2)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居民在种族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说美国和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学生汇报。2、美洲的经济(1)世界上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哪两种类型?(2)你知道美洲国家中有哪几个国家属发达国家吗?课件展示:大家一起欣赏一组北美洲和南美洲对比的图片教师:美洲南北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汇报。拓展延伸在地图上找到密西西比河与亚马孙河,完成下表比较他

12、们的特点:河流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流向入海口长度(千米)河口流量流经国家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课堂小结美洲北美洲南美洲面积2400多万平方千米1800万平方千米五带中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热带和南温带最长的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长的河流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大的国家加拿大巴西主要人种白种人为主以混血人种为主国家类型美国、加拿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课堂练习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A K 大洋:M B E海湾:Z 海域:D岛屿:H 、N河流:C大洲:F2、读沿40N西半球某大洲剖面图,回答问题。 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 , B ,C 。 写出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 ;河流: ;海洋: , 。板书设计地理位置“新大陆” 主要国家和语言 地形特点美洲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河流与湖泊 居民构成复杂美洲南北各异的人文环境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