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016460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欧明俊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典型的抒情体式,在一定程度上说,诗词就是抒情的艺术。 经过历代诗人、词人天才的创造,抒情手法不断翻新,丰富多样,已达到炉火纯青 的境地。比较常见的大体上有直抒胸臆法,借景言情法,比兴寄托法,对比衬托抒 情法等等,这些抒情法有很高的艺术性,值得欣赏品味,也值得总结研究。这里谈 谈一种比较独特的“递进”抒情法。所谓“递进”,一般的理解,就是依次而进,纵深推进,层层进入,由浅到深, 由弱到强,由淡到浓,层层累增,又叫“层深”。递进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大特点, 也是比直线思维、平面思维更高级的形式,可含蓄、委婉、曲折、准确、深入地表 达思想感情,避免简单浅直

2、之弊。递进有两种形态,一是逻辑上的递进,有的有典 型的句式,有递进连词作标志,如不但而且,正面叙述,由浅入深,又如 尚且何况,是让步式的递进,有的没有标志性词语;另一种递进是情感上 的递进,不一定严格遵循语法和逻辑顺序,只是情感上由浅到深,古代诗词的抒情 多属此类。我们需领会作者的用意,勿过分拘泥于逻辑上的理解。宗白华在中国 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 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艺境)指出艺术家在创构意境时,是由浅入深、一层深 过一层的。这一观点很精辟,有助于我们理解“递进”或“层深”抒情法。古代诗词递进抒情大体上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句子递进抒情,二是片

3、断递进抒 情,三是整首递进抒情。下面依次举例具体论述。所谓句子递进抒情,是指一句或两三句中有多层意,一层深过一层。如杜甫登 高颈联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包含多层意思。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评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 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解 读:诗人漂泊西南,身心疲惫,登高感怀身世,思绪万千,情感变化是,作客他乡, 悲;登高望远,望不见故乡亲人,悲;又是深秋季节,落木萧萧,肃杀凄凉,触景 伤怀,悲;独自一人登高,无人作伴,孤独凄凉,悲;离

4、家万里之遥,归期难卜, 悲;长期漂泊游离,不得安居,悲;身体又多病,更加渴望回乡与亲人团聚,悲; 又是年入老境,叶欲落而不得归根,悲。一层更进一层,一层悲过一层。诗人漂泊、 孤独、病痛、贫困、衰老、思归、思亲等丰富的感情和盘托出。李商隐无题尾 联云:“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写相思之情,蓬山仙境,既遥远,又 虚无缥缈,本已令人怅恨;更何况万重蓬山阻隔,欲达蓬山,难上加难,想起更加 伤痛。晚唐崔道融佚诗云:“如今却羡相如富,犹有人间四壁居。”卓文君私奔司马 相如的时候,司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空空如也,贫穷至极。可崔道融却羡慕起司 马相如的“富”,因为毕竟还有“四壁”,而自己连“四壁”也

5、没有,比司马相如更 穷。这样以超级之穷来表现至穷,更加强了感情色彩。宋石愗(说明:此“愗”字为暂时替代,电脑打不出,应为“矛”下一个“心”) 绝句云:“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诗中触物起兴,借杨花随风飘 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宦游在外,转徙无定,漂泊羁旅,且胜过杨花,结构上递 进一层,写出乡思旅愁之深。明徐熥酒店逢李大云:“十年别旧知多少,不道 相逢泪更多。”好友分别十年,因伤心而流泪不知多少,今天终于相聚,本来可以 不流泪了,可流泪反比平时更多,深一步地写出长久分离之苦。清冯煦枕上作 云:“我已思归眠不得,乱虫莫更作秋声。”思归眠不得,本已愁苦,可不解人意的 秋虫偏偏鸣声不断,更增

6、添诗人愁绪,加一倍写出思乡之愁。词中更多递进抒情的妙句。柳永凤栖梧云:“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饮还无味。”抒情主人公本已愁极,打算藉酒浇愁,一醉方休,可对酒当歌,饮 下却觉无味。连酒也觉无味,可见心绪不佳到何种程度。又雨霖铃云:“多情 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明显的“递进”句式。自古以来,多情人 皆会为离别而忧伤,更令人不堪忍受的是恰逢清秋时节,冷落凄凉,时令更助人忧 伤。欧阳修词善于递进抒情,踏莎行下片写思妇思念行人而落泪肠断,不忍登 高眺望,因“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芜已远,春山更远,行人又 在春山之外,人去之远,不能目睹,唯存想象而已。将思念之情层层深入

7、地刻画出 来,语淡而情浓。又千秋岁春恨云:“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天涯远, 人比天涯更远,反觉天涯近。以超极的远来写极远,更增加了表情强度。又蝶恋 花结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写思妇相思孤寂之情。短短 两句却包含多层意思,清毛先舒论词说:“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 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 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 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 刻画费力

8、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 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王又华古今词论引)夏承焘、盛弢青唐宋词选 分析此词道:“末了两句有好几层意思:泪眼而问花,是无人可告诉,一层;花不 能语,不得花的同情,二层;乱红飞,花自己也雕谢了,三层;花被风吹过秋千去, 秋千是她和丈夫旧时嬉游之处,触动愁恨,不堪回首,四层。”如此“层深”抒情, 穷形尽态,人眼含泪之貌、伤春问话之声、乱红飘散之色、花飞秋千之态,亦构成 虚实相生、物我相融的意境。晏几道词中多处用到此种手法,南乡子云:“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 处。”相思情切,盼相逢,可相逢无期。于是乎,主人公产生痴想,果真相逢会如

9、 何?即使真的相逢了,人也留不住,情伤可知;若真相逢,留不住也罢,相见总胜 过不见;但更有悲者,相逢无处,根本相逢不成。情伤至极,真成绝望。又蝶恋 花云:“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相见无期,相思情苦,能写 书信倾诉,感情亦能得到暂时的慰藉;可雁飞高空,鱼沉水底,不来传书,书信写 了到底还是全无凭据,无从传递。真是愁苦之极,无法开解。又阮郎归(天边 金掌露成霜)中“殷勤理旧狂”一句,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评道:“五字三层 意: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 理之,其狂若有其不得已者。”短短数字,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表现出词人落寞 穷愁之态。秦观踏莎行

10、郴州旅舍云“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词人 羁旅、思乡念归之情。离乡别亲,宦游异地,心灵漂泊无所依,住在旅舍,真觉人 生如寄。可旅舍又孤零零地远离人居热闹处,形单影只,愈觉孤独冷清;恰又逢春 寒料峭,更觉冷清,这时,杜鹃偏又多事地凄叫着,更催人伤情;又是斜阳日暮时 分,万物皆有所归,独词人不得归。众愁并集,一层深过一层,真是愁损柔肠。景 中见情,情调凄厉,让人不忍卒读。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结句云:“愁病 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相思孤独,流泪伤神,愁绪难平,况是病中,又是连着 生病。辗转难眠,无聊之极,剔尽寒灯,欲梦中忘却孤独也好,可连梦也做不成, 真是愁苦万状。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当作

11、于入蜀期间,结句云:“故山犹自不堪听,况 半世飘然羁旅。”词人春天常听到杜鹃声,感怀身世遭遇,不禁清泪涌出,想到就 是身在故乡,听到杜鹃的悲啼也会伤情,而自己半世羁旅漂泊,长时间地远离家乡, 这时候听到杜鹃声,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呀。写到此,词人去国怀乡之愁情已达高 潮,词作便戛然而止。又南乡子为淳熙五年(1178)词人东归途中重游武昌时 所作,词写舟行中愁思,结尾写道:“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分析说:“满拟以还乡之乐,偿恋阙之怀,而门巷依 然,故交零落,转不若寂寞他乡,尚无睹物怀人之感,乃透进一层写法。”辛弃疾 鹧鸪天云:“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

12、楼。”内心愁绪凝结,无法排解, 想到高楼上极目远眺,或许能开阔心胸,结果所见所思还都是愁。愁好似故意与词 人作对,紧跟词人,却之不去。赵善括鹧鸪天云:“我是行人更送行,潇潇风 雨倍伤情。”本是行人,客居漂泊,已觉伤情,况又客中送客,愈加伤情,更何况 风雨潇潇,助人愁思,愈是加倍伤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稼轩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玉田云: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下句即从上 句转出,而意更深远。”是一意转出另一意,愈转愈深。辛词是祝英台近晚春, 将春景拟人化,春天来了,也带来了愁,春天走了,却不将愁带走,词人怨春也太 不善解人意了。张炎词是高阳台西湖

13、春感写春末景象,要东风伴着蔷薇住 下来,意思是希望春光能留下来,但到蔷薇花开时,春光已快要消逝,因而更深一 层地转出“到蔷薇,春已可怜”,委婉深沉地表达出惜春之情。句子递进抒情多用于篇末,将感情推向高潮,如戏剧中的压轴戏,最精采叫座, 最值得品味。所谓片断递进抒情,是指诗词中的一部分(多是半首诗或词的一片)递进抒情, 数句成一相对完整的意群,这种写法也不少。如杜甫的无家别叙述主人公前线 溃败逃回家后,家中亲人已死尽。其中写道:“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 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县吏 知他逃回来,又召他去服兵役,他还是逃脱不了服役的命运,这已悲惨

14、之极。虽在 本州服役,可内顾一无所有,愈觉伤悲。孑然一身,本已悲伤,想到又要去远征, 生死难料,更加悲伤。可转而一想,“近行”与“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呢?反正家 乡已经荡尽,到哪儿去都是一样。故作旷达,愈见内心沉痛。刘辰翁评曰:“写至 此,可以泣鬼神矣。”(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总结说此诗“独开生面”,是 “透过一层法”。(说诗晬语卷上)此段刻画主人公心理,入木三分,层层转折, 愈转愈深,直把悲惨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此诗为叙事体,但我们完全可以当作抒 情诗欣赏。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下片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写秋思离情,以景写情。愁思凝结,难以入

15、眠,直 到三更;这时偏偏又下起雨,雨无情,不理会人心此时正苦,雨打梧桐叶上,正似 敲打在思妇心上;且雨一直下个不停,一直到天明,主人公也彻夜未眠。以无情之 雨衬托有情之思,离愁别恨加倍写出。温词这一特色,历来鉴赏文字皆未道出。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下片云:“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 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挽韩香。天 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写欲见不得见,旧情难续的怅恨,情致缠绵。悬想伊人 晚妆停当,待月西厢,也在思念、盼望词人。“遥知”,似乎实有其事。相聚无期, 连梦魂也到不了伊人身边,苦中更苦。结句写思极恨极,故不禁呼天而问之,不尤 人而怨天

16、,是加倍写法。宋徽宗赵佶被金兵俘虏北上,一日见杏花,作燕山亭,借景抒情。其中写 道:“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 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 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杏花香艳娇丽,羞煞美女,令人爱怜; 可花再美艳,也只是短暂,容易凋零,令人惋惜;况且又遭受多少无情风雨的摧残。 这里,杏花是象征,词人怜花即是怜己。对此,词人已愁苦至极。更何况,院落闲 寂,孤独凄凉,无人倾诉,且一年年过去了,又是一番春暮,景色依然,人事已改, 愁加上愁。离恨重重,无法与亲人和国人诉说,能通个音信也好,词人痴想,身边 只有双燕,请它捎个信吧,可无情的燕子根本领会不了词人的感情。想重回故宫, 可路途遥远阻隔,亦不知故宫究竟怎么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