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00981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觉醒年代》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觉醒年代》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觉醒年代》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觉醒年代》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觉醒年代》观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觉醒年代观后感觉醒年代观后感觉醒年代观后感新文化运动之前,陈独秀是一位激进的革命党,曾经和蔡元培一起在上海研制炸药,密谋炸死清廷主要领导,发动革命。无奈,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无法摆脱屡战屡败的命运。众多优秀的革命者牺牲了,如秋瑾.林觉民等;也有人觉得国家无药可救,民众愚昧不堪,悲愤自杀,例如蹈海自杀的陈天华。后来民国建立了,可胜利果实却很快被北洋军阀窃夺,革命者又发动了二次革命,仍然是无情的失败。这不能不使人抑郁乃至丧失信心,怀疑中国到底还有没有前途。就连文化革命的闯将鲁迅,当时心头也是一片乌云,躲进小楼抄了四五年的古碑帖。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流亡日本。痛定思痛后,他觉得的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国

2、民素质太低。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再努力也无法唤醒沉睡的群众,即使建立了共和,也会复辟,革命自然无法成功。于是他抱定宗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改变思想,须创办杂志。在新青年创刊时,陈独秀就申明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由此,他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始了改造国民思想的战斗。并且他坚持二年不谈政治,要集中精力搞文化宣传,这一点与后来加盟新青年编辑部的胡适博士不谋而合。可是,陈独秀后来为什么又食言了,开始大谈特谈政治影片中给出的原因是北大学生上街公开宣称新文化,反对儒教的三纲五常,被警察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抓捕。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谈政

3、治就无法将新文化运动继续推进却是事实。因为搞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这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当它尚没有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时,可以不受阻挠地搞文化宣传。但是革命就是要扰乱旧社会的治安,就会招来反对。随着新文化运动推进越深,同旧思想以及旧势力的冲突就越大,矛盾就越难以调和,不得不采取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不谈政治不行了。马克思说,任何时代主流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怎么能允许你宣传自由民主统治阶级不是傻瓜,当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他们的统治时,他们就用手中的权力对其进行压制。所以,单纯的学术研究是不可能的,它或者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为被统治阶级呐喊。如果像胡

4、适或者像陈独秀最初设想的那样,二年不谈政治,新青年或者是被政府收编,或者是成为无关痛痒的学术刊物。那么,政治究竟是什么呢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所以,反动的统治者拒绝人民谈论政治,或者只允许跟着官方的调子谈政治。因为他们在利用手中的权力压迫人民,还要在思想上奴役人民。不让老百姓谈政治,就是让大家永远跪着当奴隶。但是陈独秀之前搞的政治和革命为什么统统失败了呢为什么革命义士的血没有唤醒广大的民众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依靠少数人搞暗杀,即使像俄国民粹派那样干掉了沙皇,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头子来统治。再比如,孙中山依靠军阀反对军阀,而不是去发动人民群众,也是屡战屡败。这

5、其实是英雄史观的反映,真正决定历史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陈独秀包括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志士,他们搞得是精英的政治,而不是平民的政治。革命不能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群众自然冷淡回应。可是,等到共产党成立后,发动了土地革命,亿万农民的革命热情就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且爆发出巨大的革命威力。这是因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政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特权,共产党人搞得政治应当是符合群众利益的政治。人人都应该来谈政治,人人都要敢于说话,因为你来谈论政治,就是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人人都来谈论政治,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所以说,不是不谈政治,而是要学会正确地谈政治。自然,同统治者唱反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能不艺高且胆大。民国的著名报人邵飘萍和史量才都死于谈论政治,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只能尽量做到既能杀伤敌人,又能保存自己,还能扩大群众基础。就像鲁迅先生那样,在国统区安然无恙地战斗了年左右。一旦政治宣传在群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批判的武器就会化作武器的批判,头脑被武装起来的群众将拿起武器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五四运动,一次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群众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宣传下诞生的。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第#页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