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柱钢筋要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00968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板、柱钢筋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梁、板、柱钢筋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梁、板、柱钢筋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梁、板、柱钢筋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梁、板、柱钢筋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梁、板、柱钢筋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板、柱钢筋要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根数不应少于 2 根,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下部不应小于25mm和d,各层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25mm 和 d。悬臂梁应有不少于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的外端纵向受力钢筋至直径通长取1225(12一般为架立钢筋和构造钢筋),不宜大于28。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 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 1/20;(柱一般用到450、500以上,因此钢筋直径可以用到 25,注意400宽的柱梁贯通纵筋只能用到20)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均不应

2、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 面积的1/4;对于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抗震框架梁底部 和顶部均应有通长筋,非抗震框架梁也考虑有)架立钢筋直径,跨度小于4m时,取8,46m时,取10,大于6m时,取12(架立钢筋主要考虑梁多肢箍转角无受力钢筋时布置,一般采用 12)梁的腹板高度不小于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 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的 0.1%(矩 形腹板高度取 h0)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 2倍 框架梁指的是两端与框架柱相连以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抗震

3、框架梁是指即抗震(大于等于 6 度),又是框架梁的情况;次梁以及非抗震区 的框架梁都按非抗震框架梁要求走梁端的经济配筋率为 1.2%1.6%;跨中 0.6%0.8%挑梁底部钢筋与顶部钢筋之比也考虑满足 0.5 的要求;同时应加强配筋(2 倍); 箍筋全加密,梁支座负筋伸出柱边的长度为两边计算跨度较大值的 1/4,两端支 座钢筋在跨内碰头时(200mm),考虑贯通注意顶部贯通纵筋要大于所有跨中顶部受压面积,不满足时考虑原位标注 小跨度次梁由于支座为主梁,顶部支座和底部钢筋尽量采用直径小的钢筋 (如14),以免纵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够(11G101-1P86为12d);板配筋要点 受力筋最小配筋率

4、要求,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受拉钢筋配筋率可适当降低, 不应小于 0.15%。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 150mm 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板底受力钢筋伸入支座要求: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 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5 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注:(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50mm时为10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 预制板时不应小于 4mm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板底一般不小于70mm;板面一般不小于100mm。 顶层楼板宜双层双向配筋;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

5、楼盖应采用 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个方向的配 筋率不宜小于 0.25%。分布钢筋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包括板底受力筋和板面支座负筋)布置 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的 15%,且配筋率不 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集中荷载不宜 大于 200mm。注:本条针对单向板,条文说明指出此处分布应力主要考虑现浇板中存在温度 - 收缩应力,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板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要求;对于 双向板,板底已配双向受力筋, 11G101-1(94 页)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给出了 分

6、布钢筋,因此,双向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应该参考单向板布置分布筋。构造钢筋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浇或嵌固在砌体 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该方 向板底配筋 1/3;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指板面非受力方向)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板 底受力方向钢筋面积的 1/3;(通过该条可以发现,无论是双向板还是单向板,板面 四边支座配筋不小于08200,若采用08200,板底受力钢筋面积不超过753);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墙边、柱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10/4,砌体为10/7, 其中,计算跨度 l0 对单向板按受力

7、方向考虑,对于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注:板面支座负筋参考板面构造钢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也取10/4,对于不等跨的 情况伸入跨内取两者大值;混规9.1.4 说伸出长度按负弯矩图确定,不好操 作;(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交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2、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板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不小于 0.10%,间 距不宜大于 200mm。3、厚度不小于150mm,对于无支撑边(主要是针对悬挑板)。 I r-*-. r f注意事项(1) 错层楼板钢筋不能拉通,不等厚楼板如果上部标高一样,上部可拉通,下部 标高一样,下部可拉通;板面支座负筋伸入跨内10/4,按短跨方向取值,相

8、邻跨取大值,如果两端伸入 支座在跨内碰头(2 (当柱反弯点在柱高度H中部时即H/h 4)称为长柱;1.5入W2 称为短柱;入W1.5称为极短柱。试验表明:长柱一般发生弯曲破坏;短柱多数 发生剪切破坏;极短柱发生剪切斜拉破坏,这种破坏属于脆性破坏,抗震设计的 框架结构柱,柱端剪力一般较大,从而剪跨比入较小,易形成短柱或极短柱, 产生斜裂缝导致剪切破坏。柱的剪切受拉和剪切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在设计 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发生这类破坏。“剪跨”就是最大剪力作用点距较近支座的距离或称跨度,当柱反弯点在层高范 围内时,一般可取柱反弯点(柱弯矩零点即为理论最大剪力作用点)距较近支座 的距离,对于一般楼层取层净

9、高的1/2,即H/2,对于首层取层净高的1/3,再 与柱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即得近似剪跨比。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净高与2倍柱截面高度之比计算。 框架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在地震组合下处于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向受力钢 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 25% 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 1倍;第2 项,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 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柱高度不小于600时,在侧面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构造钢筋,并加复合箍 柱箍筋(1) 柱端,取截面长边尺寸、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2) 底层柱

10、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 1/3(3) 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4) 框支柱、一二级框架的角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因设置填充墙等 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需要提高变形的柱,全高加密 箍筋加密区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 直径较大值(箍筋直径最大为12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非加密区和非抗震没 有肢距要求)箍筋最小肢数:柱尺寸400500600 700 8009001000肢数3344445抗震加密区: 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纵筋一般不小于 16,红色为一般取值纵向钢筋最小 d1214161818箍筋最小直径一

11、级728496(90)10010010二级961001001001008三级96112128(100)144(130)1508三级柱根961001001001008四级96112128(100)144(130)1506四级柱根961001001001008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 12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150mm 及二级抗震 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 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注意短柱、框支柱不能调大,考虑柱根也不能调 大)箍筋间距要求: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只指出短柱,四级抗震等

12、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柱中纵筋大于 3%时,箍筋也不应小于 8mm箍筋最小直径: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 用 6mm; (注意柱根和短柱不能调小)抗震非加密区(最大间距):非加密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对一 二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5d, d 为纵向钢筋最小直径;非加密区最大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间距的 2 倍, 一二级取它和10d的最小值,三四级取它和15d的最小值) 柱箍筋非加密区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一二级加密区间距按规定调整为150mm时,非加密区也可以做适当加大纵向钢筋最小 d121416182020箍筋最小直径一级120140160(150)18020020010二级120140160(150)1802002008三级180210240(200)270(200)3003008三级柱根1802002002002002008四级180210240(200)270(200)3003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