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00834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隧道塌方预控措施应急预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隧道塌方施工安全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制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防隧道塌方是安全控制的重点,为了增加应急反应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特编制本预案。(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上海铁路局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4、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三)、适用范围适用于 * * 站前标项目部一分部防隧道塌方作业安全预控和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四)应急工作原则当项目部各相关的项目在日常施工生产中发生灾害事故/ 事件时,由项目经理下令启动并运行本应急救援预案,全力确保国家、社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二、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一)工程概况新建 * 为动车组客运专线, 设计时速 250km/h。本项目管辖里程范围为: DK42+114.3DK55+410.4,正线长度13.296km,由路基、桥梁(廊岭下大桥,擂鼓山大桥;下葛村中桥,石碌里中桥)、隧道(临浦隧道,石牛山隧道,乌峰山隧道,大盘山隧道)工程和无砟道床组成,

3、工程总造价大约 5.6 亿。(二)危险源和风险分析1、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为隧道塌方,发生地点为项目部所属各隧道施工项目。2、可能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场所,可能影响的人数为现场施工作业人员。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1 人或数人伤亡,构成重大安全事故/ 事件。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应急组织体系1、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项目经理( * )副组长:项目副经理(* *)、项目总工( * )、党工委书记( * )组 员:工程部长( * )安质部长( * )物资设备部长( * )财务部长( * )综合管理部长( * )2、项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框图.*救急应救急应救急应救急应救急应(二)、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4、成员及组织机构各部门职责项目经理: 在项目应急救援工作中全面负责,为应急救援总指挥。项目总工: 在应急救援工作中提供总体技术支持,负责组织制订应急救援方案并指导和监督实施运行。党工委书记(党工委):负责在事故应急过程中组织对受伤人员的疏散,对人员的思想动员和事故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时,负责组织党、团员突击队参与救援抢险。项目副经理: 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为救援现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调度;组织应急救援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工程部长(工程部):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制订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和负责现场指导、监督方案的实施运行。安质部长(安全质量部):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参与应急救援技术方案

5、的编制并现场指导实施;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安全技术指导及保障工作。负责在事故发生后保护现场,做好现场记录(照片、录像或绘制草图等) 。 财务部长(财务部):负责确保提供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资金支持。物资设备部长(物资设备部) :负责保证本部门对应急救援过程中所需物资、设备的供给、配备、维护和提供使用。综合管理部长(综合管理部) :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做好内、外联络和沟通。参与应急技术方案的制订,负责维持应急救援工作的秩序,参与人员疏散和警戒,为应急救援提供安全保障。负责应急救援中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应急救援队: 由各工点负责人和拌合站站长负责,负责直接参与或配合地方专业抢险队伍参

6、与抢险救援。四、预防与预警(一)危险源监控1、施工过程采用打超前地质勘探孔的方法,对隧道开挖掘进前方的地质围岩状况进行预探预测。超前地质勘探孔的孔深不小于5 米。做好超前地质勘探的过程记录(钻孔速度、卡钻次数、涌水情况等)。2、在隧道拱顶、两侧拱腰及边墙设置数个被监测点(每10 米一个断面),指定部门或专人负责对被监测点的位移情况进行每8 小时一次监测,并做好被监测点位移量值的记录。对每个被监测点位移量值应用统计技术.(如时间 位移量、累计位移量排列图)进行数据分析,随时掌握围岩的变化趋势。(二)、防坍塌安全因素:造成隧道塌方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管理因素和施工因素。1、自然因素:作业前应做好

7、测量勘探工作避免由于断层破碎带、互层围岩、强风化围岩等地质的造成的塌方。2、管理因素:施工制度、责任制度要健全,工序衔接,测量信息反馈要及时、重视。避免由于地质资料不详,施工方法及措施欠缺,现场指导不利等造成的塌方事故。3、施工因素:施工方法要得当,不得因抢工期大断面开挖、大进尺而忽视地质因素等造成坍塌事故。(三)、预防控制措施优化软弱围岩快速施工工序,加强支护、及时封闭、快速成环、量测跟进是关键。1、施工过程中根据超前探测的地质条件应及时调整开挖及支护方案(时间允许时,应向驻地监理、业主代表、设计代表等相关方做出口头或书面汇报)。对不良地质地段应本着“短进尺、弱(不)爆破、早封闭、强支护、勤

8、监测”的原则施工。2、采用设计要求开挖法依次开挖,要合理有效控制开挖成型,控制超欠挖。杜绝过大的超挖,减少初支自重。机械分部位合理有序出碴,工序分部位同步进行。3、施工过程中针对地质较破碎地段,危石、悬石较多时,可采用补打.随机锚杆(悬挂锚杆)串挂危石、悬石的措施,来增强围岩的整体性。4、开挖过程中,加强光面爆破或预留光爆层二次爆破技术的应用能力,根据围岩情况,适时调整相应爆破参数,提高隧道开挖面轮廓质量,可避免开挖面不平顺造成较大超、欠挖和局部应力集中现象。5、超前小导管严格控制超欠挖,加强支护。小导管采用凿岩机钻孔、推进,小导管以紧靠开挖面的格栅钢架为支点,形成支护环,有效控制隧道超挖,减

9、少围岩扰动和支护自重。6、砂浆锚杆挂网喷锚支护及时跟进。网片搭接长度不小于20cm,且与锚杆尾端焊接牢固。7、喷射混凝土及时封闭掌子面。喷射混凝土拌合物的停放时间不得大于 30min;喷嘴宜与喷射面垂直,其间距宜为1.5 2.0m 喷嘴应连续、缓慢作横向环行移动,喷层厚度均匀,喷射在岩面上的混凝土表面应无滑移下坠现象。当表面有松动、开裂、下坠、滑移等现象时,应及时清除重喷。喷射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回弹率和实际配合比,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率:侧壁不应大于 15%,拱部不应大于25%。8、二衬跟进,严格按照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施工指南等相关要求,对施工步距严格控制,二衬紧跟。9、初始沉降连续跟

10、踪,及时反馈指导施工。每班测量放线时,测量组对前三榀拱架的高程复测,计算拱架的初始沉降,沉降数值突变等情况及时反馈到施工现场及技术部门,采取治理措施。10、遇有岩爆等类似不良地质地段时,采取钻孔释放围岩应力、岩面撒水、加强监视等措施。.11、发现被监测点的位移有突变的趋势时,被指定部门或专人应立即向主管领导及施工现场负责人汇报(时间允许时,应向驻地监理、业主代表、设计代表等相关方做出口头或书面汇报) 。同时与技术人员沟通,根据监测数据确定相应加强支护方案。情况紧急时,应立即组织人员、机械设备撤离,并做好启动本应急预案的准备。当项目部各涉及的项目在日常施工生产中发生事故/ 事件时,由项目经理下令

11、启动并运行本应急救援预案,全力确保国家、社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四)信息报告、处置1、信息报告与通知接警: 接警部门为项目综合部。接警人接到报警后,应详细询问以下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详细地点、事故性质、事故原因初步判断、简要经过介绍、人员伤亡及被困情况、现场事态控制及发展情况等,并做好记录。综合管理部电话: * ;综合管理部部长手机: * 。通知:接警人接到报警后, 由综合管理部部长向项目经理详细报告,项目经理决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及是否向有关应急机构、政府及上级部门发出应急救援申请。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应由项目综合管理部通知应急组织机构中各部门负责人。2、信息上

12、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应当于1 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的级别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并且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3、信息传递在施工过程中一旦遇到险情由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准确的向* 站前标项目部、监理、 * 公司、地方相关部门汇报。汇报程序如下:现场作业值班人员(现场第一发现者)架子队负责人项目部调度项目部项目经理 * 站前标项目部、 监理单位、 * 公司、地方相关部门。使相关部门能随时掌握险情的动态变化,以给予帮助指导。在特殊情况下联系不上时方可越级汇报。各级联系电话见下表。各级电话联系表单位联系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