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00693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说明书院编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市县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设计院-目录1总 论11.1项目基本情况11.2项目业主简介11.3编制依据11.4研究范围21.5研究结论2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32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52.1项目建设的背景5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73建设规模、内容及技术标准213.1建设规模213.2建设内容213.3技术标准214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244.1建设地址244.2区位条件244.3外部交通条件244.4自然条件254.5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284.6社会环境295道路工程设计315.1技术规范及依据315.2路线总体设计原则315.3道路工程设计325.4道路景观设计365.5

2、道路交通组织设计375.6道路管网工程设计385.7道路工程量统计396给排水和道路管网工程416.1给水工程416.2排水工程456.3消防通道设计476.4燃气管网工程设计476.5电气工程设计486.6主要工程量统计487环境保护及劳动保护497.1环境保护497.2水土保持577.3劳动保护588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608.1组织机构608.2人力资源配置609建设进度及招标方案619.1建设进度安排619.2招标方案6110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310.1投资估算6310.2资金筹措6410.3资金投入计划6411社会评价6611.1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6611.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

3、析6711.3社会评价结论6812结论及建议6912.1结论6912.2建议70 *县*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总 论1.1 项目基本情况1.1.1 项目名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 建设性质:改建1.1.3 项目业主:1.1.4 建设地址:1.1.5 建设规模及内容改建*路(*小学至*道路)总长 米,宽8米;1.1.6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451.88万元,包括工程费用318.06 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38.31万元,预备费28.51 万元。1.1.7 资金筹措:1. 申请国家资金152.00万元,占总投资的39.49%;2. 政府配套232.88万元,占总投资的60.

4、51%。1.1.8 建设工期:1年 1.2 项目业主简介*中心前身是一个拥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机构。该中心成立于2002年下半年,下辖原农技站、原水保站、原农机站、原企业管理站、林业站、村建服务所,有人员24人。1.3 编制依据1. *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2. *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3. *县*镇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4. *县*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6. 国家计委颁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7. 项目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1.4 研究范围本报告

5、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建设条件,工程设计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社会评价等。1.5 研究结论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反映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县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进行的有

6、益尝试。项目建成后,对于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功能,改善小城镇形象,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化率,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镇郭北路工程建设,技术单纯,易于项目推进实施。项目总投资约384.88万元,资金主要渠道为县财政配套及申请国家资金支持。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突出。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实施的可行性较好。1.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备 注一郭北路

7、1道路工程1.1占地面积亩271.2建设里程m1200宽8m二工程总投资万元384.88 1工程费用万元218.06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138.31 3基本预备费用万元28.51三资金筹措1申请国家资金万元152.00占39.492*政府配套资金万元232.88 占60.513重 庆 市 投 资 咨 询 公 司2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的背景2.1.1 宏观背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庆能否如期实现这个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步伐是关键。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

8、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实现城镇化的目标,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分流。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目前我国多数农民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第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大中城市的条件。现在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小城镇,小城镇以其门槛低及与农业、农村和农民联系更为直接的特点,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社

9、会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总量有所扩大,运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仍然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总体上看,小城镇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承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能力低,规划与建设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持续健康发展。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节约和

10、环境保护任务重,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部现象与西部现象,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是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同时,重庆作为直辖市,又具有中等省的构架和欠发达省的特征。为了重庆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重庆的特殊使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东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探索解决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科学路子。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管理,注入

11、了体制机制动力,这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使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6月2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重庆市首次将乡村纳入统筹规划,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此规划特别强调要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保护好耕地;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同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创建宜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着力从城乡规划上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着力于加快建

12、设和完善贯通城乡、连接周边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类交通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增强长江上游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切实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加快交通通信干线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道路网络,实现行政村公路村村通;加快供排水、能源设施向农村拓展,完善农村水利设施,保障农田水利灌溉和饮水安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1.2 *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 *县经济社会现状2006年,*县生产总值完成87.3亿元,同比增长10.8%,人均GDP1345美元,比上年增加139美元。其中,第一产业15.7亿元,同比下降9%;第二

13、产业37.6亿元,同比增长19.9%;三产业34.1亿元,同比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为17.9 : 43 : 39.1,二三产业比重上升7.2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稳步提高,工业总产值完成84.3亿元,同比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9亿元,同比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9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财政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27.6%。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与上年持平,外贸进出口总额618万美元,同比下降25.6%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124元,同比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3419元,大灾之年仍增长0.6%。人口自然增长率1.97,

14、与计划基本持平。城镇化率3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 *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县经济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接近翻两番,GDP总量达到350亿元左右,人均达到5210美元(按2005年价和常住人口测算),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实现“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目标,基本建成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得到普遍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基本健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社会文明和谐。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打造集约高效农业区为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大发展。(1)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以服务主城为方向,依托城市工商业体系,推进我县农业与重庆大都市区经济的互补、互动、互惠,建立更加密切的农工、农商关系,走农业主体组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