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自然观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00617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自然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学自然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学自然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学自然观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学自然观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自然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自然观(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121、关于中医理论方法的特色和优势(1)中医学的自然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观。它 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形和气两种基本物质形态构成,每一具体的物 体,都是形气相互转化的生存之宇。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三阴三阳 的离合运动,五类形质元素及其相应状态之间的生克制化,形气两大 类物质的互相转化,是宇宙乃至人体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亦是万物 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之所在。这是一种物质因素和事物关系统一的理论。它的深刻意义,尚未被大 多数学者所认识。这也就是李约瑟所提到的为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有 机的自然观”(其正在为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所“被迫采纳”)在现代西方科学和哲学领域内,物质

2、元素和事物关系被严格区分为两 大范畴,表现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分工。而当代物理学以及系统论的 研究成果表明,将元素和关系划分为两大范畴是不合理的。中医学这 种物质理论和哲学理论的统一,是一种按照客观世界本来面目来认识 它的先进理论的雏形。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形气学说,内涵着时间空间、物质元素、运动规律, 以及质量、能量、信息、形象、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统一。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曾生动地描述了中医学对宇宙自然总联系的 认识:“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 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 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文中将太虚、宇宙、万物、生命

3、描 述为一个环环相扣、生化不息的有机整体。无涯的宇宙,充满了生化 的大气,万物由此而孳生。太虚总统天地,天气统摄地气,天地又主 宰着形类。恒星、行星无不影响着自然界的阴阳刚柔,从而影响着物 类和生命的进化繁衍。由太虚元气所化的时间、空间以及恒星、行星、 昼夜、四季、万物与生命,构成了一个严格的系统的整体,一个有生 命的“活”的宇宙。这一自然观认为,人与宇宙同源,是物质运动的一 种表现形式。因此,有一个既包括宇宙又包括一切生命现象在内的统 一的但不能人为简化的客观规律。与上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整体、联系、运动)迥然不同,在近代 西方世界,随着十六世纪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诞生和机器的发明,自 然界

4、被看成是庞大的“机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忽略,不再有 人理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古希腊的至理名言。十九世纪中叶, 达尔文进化论出现后,自然界不再被看作是一部机器,而是被看成不 断发展的过程。但是人们又认为进化是生命和环境对立的产物,有机 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医学则不仅认为宇宙处于 不断的发展之中,并认为生命的进化与宇宙的进化是协调一致的。中医学上述自然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周易的学术思想。中医理论 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周易有密切关系。明张景岳深刻揭示了“医易同源”的关系,显示出中医学术体系“医哲 一体”的本质特征。其类经附翼医易义云:“宾尝闻之孙真人曰: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

5、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 来藏往;而易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医有内经,何借用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 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 气而造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具阴阳动静之 妙,医者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 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任应秋亦认为“医通于易”。他借助于恽氏大论作了如下阐释:医通于 易,自来医家都有这样一种说法。但究竟如何相通,很少有明白晓畅 的解释,甚至有的把易经看作是不可思议的神秘典籍,因而把医 学理论也弄得很神

6、秘。恽树珏(即恽铁樵)则认为内经与易经 有共同的基础,故其理论,不仅可以互通,而且有密切的关系;不仅 并不神秘,而且完全可以理解。他说:“内经常言少壮老病已, 生长化收藏,此十字即易之精义。含生之伦,无论动植,莫不 有少壮老病已,生长化收藏。而尤妙者在生则必长,少则必壮,壮则 必老,老则必已。已者自已,生者自生,万汇纷纭,绝无一刻停息。 毕竟孰为之?孰令致此?则时序为之也。夏暖秋必凉,冬寒春必温。假使无温凉寒暑之变化,则无生老病死之变化。自今日言之,南北极 终年冰雪,动植不生,殆近于无变化者。古人虽不知有南北极,然早 已洞明此理,故内经全书言四时,其著者明如彼春之暖,为夏 之暑,彼秋之忿,为冬

7、之怒。如敷和、升明、备化、审平、静顺各 纪之类。易经则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知万 事万物无不变化。故书名曰易知万事万物之变化由于四时寒暑, 四时寒暑之变化由于日月运行。欲万物不变,非四时不行不可,欲四 时不行,非日月不运不可。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乾 坤毁,则易不可见矣。四时为基础,内经与易经,同建筑于 此基础之上者也。”山西赵炎瑣如此强调中医学的本质特征,自有其道理:“.特色乃 由本质特征所决定。西医属现代医学,也搞整体系统研究,也讲预防 为主和重视正气。那么,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愚以为 区别就在于整体恒动这一根本观念上。人的生命是在永恒变化着的自然界里

8、生长壮老已,生命的过程是人体 内外物质的不停顿地交换,非出入则神机不化,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这些经文看似简单、浅显,在中医文献中到处被引用,可 谓“俯拾皆是”。也难怪行外的涉猎者见此颇生腻烦。可是要在具有西 方科学技术头脑者思想上牢固树立起这样的观念或者换一句话说,这些基本概念要打进他们那根深蒂固的,实体论”的头脑,又谈何 容易!然而正是以这种极其简单、极其浅显、极为普遍而又极易为人 们所忽略,但却无人可以移易或推翻的观念作为牢固的基础和出发 点,古老的中医学得以建立起自己久经考验的理论大厦。此大厦与天 地同体。除非天地毁、四时不

9、运,春温、暑热、秋燥、冬寒等消失,中医理论大厦才会坍塌 笔者插)。健康是这种运动的适度稳态, 疾病是这种稳态的失调,治疗是对失调的调整生命在运动中,病亦在运动中,治还在运动中。这是中医用动的观点辩证地、发展 地看问题的角度。内经人与天地相应,成败倚伏生乎动,变 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论述,只不过 未提出这样一个概念而已。况且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的以类比象法成了历代医家之宗,他们以无数直观的事实 进行类比、概括,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考虑 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才得以避免那种割断联系的、静态 的认识和分析方法上的缺陷,指出人体

10、内部物质运动的矛盾和发展规 律,揭示整体水平上的超功能部分的特异性,强调高层次对低层次 的支配控制作用,而著书立说,造就了中医学的人体观、疾病观、治 疗观。整体恒动观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又注重在此基础上的运动变化及其内在矛盾的根源和规律。这种把自 然、社会、心理三方面统一于说明病理、归纳症候、诊断治疗、制方 定法、量药达幽等等的整个过程,这种把自然现象(宜改为“规律”引加)贯注于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之中的思想和四诊合参、全面 分析、综合判断,局部与整体有机联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 理论,较比西欧之医,自有珍贵之处。”引按:和上论相反,某些人把在自然科学的

11、东方回归中,现代西医理 论医学受到系统论影响所搞的一点点很不成熟的“整体系统研 究”这种研究根本不是近代西医所具备,且远未为现代西医临床 所普遍接受一一看得比中医经过几千年反复锤锻的整体恒动观还要 “先进”,还要“科学”,并进而鼓动中医学向西医学看齐,声称非如此 中医学便不能生存。这真叫人啼笑皆非。和赵氏大论相比,这种论调 显得多么肤浅和荒唐!赵氏总结性指出:“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归根结底是保持这一核心 观念,只有在整体恒动观念指导下,才能深刻理解和发掘中医的理论, 才能正确继承中医的学术理论,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2)中医学的方法论现代西方医学的主要方法是“实证分析法”,即按照结构层次逐级

12、深入 地对人的实体进行还原性分析、解剖,将整体还原为微末的组成部分, 以此来说明整体的功能和变化。中医学恰恰与此相反,主要采用“模 式综合法”,即以自然界的生化模式,类比人体的生命过程,以自然 之常类拟人体之常,以自然之变喻人体之变。通过辩证思维,建立效 法自然的抽象生理、病理模型,作为生命实在的神似物”,如脏象学 说、经络学说、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等,都是经过思维 再创的抽象模型,而不是对具体实在过程的机械描述。它追求的是本 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神似”,而略于形迹的逼真。模式综合法与实证分析法各有利弊,但不能简单地视为“半斤八两”, 或随心所欲地合而为一。就前者而论,它抓住未知物与

13、已知物的相似 性,能够从本质上把未知物的特征简要地描述出来。因而在利用药物、 针灸、气功、摄生等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对生命活体进行整体综合 调控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实证分析法仅仅适合于对无机物和 机械进行研究,或将生物有机体降格为无机物或机械进行研究。我们 看到,即使对于无机物的研究,现代物理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模式综合 法,如卢瑟夫原子结构模型,就是基于与太阳系类比的抽象思维产物。 自从量子论和相对论诞生后,人们认识到,对微观世界越来越难以进 行实证研究了。理论物理学也被迫越来越多的采用这一方法。因此, 绝不能以中医学的脏象、病机等学说与西医解剖、化验对不上号,而 轻率地否定这一独特方法论

14、的科学价值。我们之所以反对对于实证分 析法即解剖分析、仪器检诊等等的顶礼膜拜,道理就在这里。西方现代科学的前沿已经证明,即使是对于无机物的研究,实证分析 法也不是最佳方法。这是因为无机物同样处于,变化”和“联系”的世界 之中。只不过其自身的变化以及联系较之有机物缓慢微小而不易在短 期内为常人或肉眼或精密仪器所察觉罢了。(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目前科学界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抽象(逻辑) 思维,二是形象(直感)思维,三是灵感(顿悟)思维。当代的思维 科学,仅对抽象思维有一定的研究,出现了有一定理论和概念体系的 逻辑学。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尚未被认真

15、研究,但它们恰恰是创造性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而且倾向于整体形象。中医学史上的 所谓“上工”或“神医”,则是形象与灵感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的方法 在中医学里称为“取类比象”。英国斯巴克斯不久前讲:“这是一种不 同于简单科学归纳的思维,而是复杂的、多途径的、多回路的思维。” 欧阳錡曾论及中医学的理论思维特征。他写道:“辩证的思维方 法,不是把本来联系在一起的各个环节隔离开来考察,而是在客观运 动各层次上、不同广度和深度上揭示客观形式彼此间的辩证关系。中 医对待临床上的各种复杂现象,也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其内在 联系,研究其转化关系,从而不断地把认识引向深入,揭示各种

16、疾病 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正是中医长期立于不败(临 床有效)之地的根本原因。”凌立坤提出并坚持的所谓“反逻辑方法”即“模式思维”说,可以从中医 学获得强有力的论据,并可视为是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很好说明。他写道:新发现的方法仍然可以称为,反逻辑方法”。思维科学中有逻 辑方法与反逻辑方法的出现。思维中出现了模糊,人们反映这一模糊 状况就不单用概念,而且用模型、反映模糊、表现为模式以及模式的 变换。这些都说明它比普通逻辑思维前进了一步,而且比辩证思维有 新的发展。构成模式思维的方法步骤是:1、根据思维对客观对象的 形式的和辩证的反映,加上对未知事物、规律的猜测、假说,通过思 维的加工而构成模式;2、通过模型而对客观形象的模拟得到对象整 体的模糊认识;3、通过思维的弹动接近反映对象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