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之美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004263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桥之美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2、桥之美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2、桥之美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桥之美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桥之美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型课例教学设计与反思典型课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桥之美教学环节设计评价与修改问题一:应体现单元教学的知识衔接改进建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课,第一环节改为“说桥名,谈感受”。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师引入课文(二)预习交流,扫除障碍读一读,记一记煞风景 点缀 颐和园 驻足 险峻 晓风残月 前瞻后顾xin p纤细 飞瀑流泉 zhu zh着重 脂粉(三)整体感知,交流释疑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默读要求: (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

2、有效记忆。 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问题2、作者是怎样看待桥的美的?文中哪句话代表作者观点?问题3、课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的美?要求 先读出相关语句,并简洁概括自由谈读图片后的感受,可选用任何形式表达,如:诗词、即兴描写、直抒情感等。掌握字音字形,并作以理解按要求默读课文,并勾画问题答案,没有答案的,自己概括生:桥的美生: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a小桥流水人家线与块、面组成对比美b乌镇的小桥之美,美在与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c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d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e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风雨桥(廊桥)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f

3、清明上河图里的桥_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g田野的小桥,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四)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1说说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2、从作者对桥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审美原理?3、你能结合生活实例,证明这些审美原理吗? (五)品味语言,欣赏美点找出文中意蕴丰富的语言,体味句子的情味。形式:小组讨论,组内派代表发言(六)拓展延伸,能力提升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各尽所能,完成作业(要求A与B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A

4、:、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h铁索桥,是山岩、树丛、急流的衬托,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i铁路桥,有时险而美,有时险而不美例如:1、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2、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可从对比、变化、和谐几方面考虑)景物的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既和周围景物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生举

5、例:一块草坪,像一块绿色的地毯,如果开上三五朵小花,地毯便活了。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提示: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使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课下认真搜集,整理在语

6、文积累本上建议:学生谈欣赏点时,应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修辞等。评价: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更深理解评价:作业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2、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八)课堂总结,收获盘点知识:情感:、 学习方法,认真练笔、教后反思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说明文,总是对这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措手不及。在学习了前一篇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对简单的说明文写法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是,问题总是接踵而来,这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桥之

7、美又让学生陷入了思索之中,“说明文的语言是平实的,科学性的,可为什么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具有抒情性呢?”“这篇文章是不是说明文呢?”-学生们一脸的疑惑与稚气。此时,作为教师的我就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了,希望通过我的教学使那张张疑惑的脸绽放开笑容。我开始了我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过程。在导入设计中,是由中国石拱桥引出本文,运用以旧引新法,让学生回顾刚学过的篇章,达到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主题。从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等角度入手,为学习新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学生都能够回答的很流利,但也有个别学生对这三个问题不甚了解。阅读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8、,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我按照这一思路让学生来整体感知全文,设计了三个问题:“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这个环节学生在导入的引导下能够快速地理出三个问题。学生对全文作了整体上的感知之后,进入了理解与探究阶段。“在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呢?”带着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原因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优美,而且也希望学生能从朗读中体会出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其实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即全文的“文眼”:“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

9、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如果能够找出这句文眼,那么理解全文的内在深意就迎刃而解了。在探讨了这句文眼后,我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作者为了说明桥之美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就举出了课文中所提到的例子,但是也产生了分歧:“作者举出南京长江大桥与钱塘江大桥是否为了说明桥之美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争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言谈之中了解到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作者所举的几个例子加以详细地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几幅画面

10、进行赏析与扩写,或者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桥在不同的优美环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作家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这阶段是训练学生的笔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学生所读的文章都非常的优美,而且具备了艺术家的“欣赏水平”,他们能够效仿作者的笔调用画家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眼中的画面,将块、线、面融合为一体,描绘出精彩的画面。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与要求,我通过比较阅读来达到目的。于是将具有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这篇说明性的小品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这两则的不同之处与相同点。总结之时,学生的满脸困惑已被笑靥所消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