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00387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待戈多读书心得900字等待戈多1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希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理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终究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终究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答复,“可以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

2、中耗尽了生命。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希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方法证明自己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希望根本不会到来,这希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

3、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终于来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的影子。“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己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

4、尊,也有少许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那么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所以猜想作者是否让他们承当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两人曾有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方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无法克制自身的弱点,于是寄希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对抗。波卓的出现一直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想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个自己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狂,喜怒无常,他

5、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漂泊汉莫名地恐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统统地消失,连漂泊汉也可以对他任意践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有可以依仗的东西,他和漂泊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原来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间隔 并不远。至于幸运儿,实在像个陷入“罗网”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才能的人,也是唯一不惧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咙,然而这个唯一终究失去了帽子,随之失去了嗓音,随之失去了生命,最后一个会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说人类一考虑上帝就发笑,而人类总是不屑于去考虑的,幸运儿的考虑无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两幕戏时间地点构造都出奇相似,故事的

6、结尾都又回到开场的地方,第二幕是对第一幕的反复又是对第一幕全然的否认,人们丧失了记忆,失去了珍贵的依赖,戈多又一次失了约,一切像个骗局。生命在幻灭,生活在无休止地循环。等待是太过漫长的绝望,漫长得让人无力感觉。理想的沮丧,命运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就这样把人拖进了不可理喻的漩涡。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等待戈多2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也很少引起人们的考虑,考虑自身与生活本身。“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

7、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唐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表达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详细事件的时候,好似并不能到达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

8、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仍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此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可以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间隔 。有一些间隔 是本质上的间隔 ,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

9、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分开任何人的问题。因此,等待戈多在当下仍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仍然非常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唐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假如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唐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唐。它

10、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方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如今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唐化了,只是他将这荒唐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

11、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假设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考虑。擅长考虑的人就是这样,他好似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

12、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别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场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一样”。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承受。等待戈多3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

13、漂泊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将来,该怎样去改变如今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这两位漂泊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方法摆脱困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漂泊汉。这让我们想起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时,往往不是自己主动去想方法改变现状,而总是怀着一种期待着别人的力量来救赎自己,只相信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14、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难会自行消除,生活终归平静美妙。这样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两个无聊的漂泊汉一样吗?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过分的依赖别人,可能会让自己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这是一个好心造成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这

15、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与其像两个漂泊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将来。人应该有美妙的期待。但是,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的,而不能像漂泊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己。等待戈多4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唐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

16、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漂泊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适宜不过了。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临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可以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气派,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翻开折凳,波卓坐下,翻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