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00353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秋天》公开课教学设计_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教学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感情。2.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 ,懂得秋天是丰收 的季节 ,感受到秋天的美。3.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二、重点难点1.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三、教材分析秋天 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诗人用情 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 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 三节诗组合成 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四、学情分析 一年四季,各具风韵,秋天亦有她独具的风味,作者描绘了三幅秋

2、天 图画,写了一个别样的秋天。灵动的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 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学生自学,就能品味出文中的清静、明媚、快 乐。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 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五、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2)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3 搜集有关写秋的美文或诗词。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比较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我国着名女诗人秋瑾诗中写道 “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 中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天是杜甫的 “无边落 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秋;天是杜牧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 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 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 ,秋天往往是忧伤的 ,凄婉的 ,令人惆怅的。 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 ,如刘禹锡就有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 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今天在诗人何其芳 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 ,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 , 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何其芳 (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

4、 ,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 ,他的散文集画 梦录于 1937年出版 ,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 的完美 ,表现出执着的探求。在诗歌方面 ,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 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 ,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4指名朗读。A 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 (生回答后)明确:全诗 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 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以培想象能

5、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5小组合作: A 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然后小组内推选一 名同学在班内举行朗读比赛。(三)、问题探究,品味赏析 (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 动、心情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 幅图。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 木声震荡山谷 ;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 ,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 ,稻田 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 ,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 ;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 人,瓜果飘香 ,沁人心脾 ,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 ,放进背篓 ,这份 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

6、着冷冷的雾气 ,可以感受到些许 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 层白霜 ,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 ,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 ,闪着银色的 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 ,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 咩声阵阵传来 ,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 ,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 ,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 ?姑娘的心事谁能猜 得透 ?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歌写的是 “乡村秋景图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 ,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 ;提到农家 :稻香、镰刀 体现农家

7、特色 ;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 ;溪水干涸、更清冽 暗示这是在秋天。(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 ?句子并谈谈理由。 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 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四)、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 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美文。(五)、课堂小结1概述课文内容

8、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 画面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 的特点无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每一节独立构成一幅画 面,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收于笔下。 2写作技法(1)语言生动、形象、凝练( 2)构思新奇、虚实结合(六)、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1、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2、.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 阁饯别序3、.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4、.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 校书叔云5、.红烛

9、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7、.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八、反馈矫正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丁丁()(2)肥硕()(3)鳊鱼()(4)乌柏()(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洌()(9)芦篷()(10)梦寐()2. 填空(1)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2)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秋天的的感情3. 品味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下地飘出幽谷。”4. 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5. 请默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

10、(不少于 3句)6. 熟读李清照的怨王孙体味诗中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怨王孙 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中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7古人云: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背诵何其芳秋天的基础 上,试根据诗的意境作一幅画,或写一篇叙事散文。参考答案1略2(1)何其芳 诗人,评论家预言(2)热爱与赞美3“满披”形象生动, “飘”字贴切传神。 共同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形、 声兼具的画面。能力提高 4只要言之有理即可。5参考答案: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枯藤老树昏鸦,小

11、桥流水人家。 6对秋天的喜爱的赞美。7略九、课后反思通过上这节课, 学生不仅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对于感知大自然的美也 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 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 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在学习这节课时, 突出了拓展训练, 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整体感知与深入 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针对 学生的回答,老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表扬,赏识,多鼓励学生,这样 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之下有了更积极的表现, 学习的也更主动。 理解和 宽容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 学生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展现自 己的风彩。教师的感情应该更饱满,语言应富有激情,在这堂课上,还未能很好 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以后在教学 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