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共4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999993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自然观(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态自然观(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态自然观(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态自然观(共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自然观(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自然观(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3)和谐性。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1)古希腊

3、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1.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

4、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 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类“持续技术的总称,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服的,刚用和对发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

5、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四)生态自然观的作用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 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它们旨在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2)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人们“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6、;“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3.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1)“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它“功 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关系,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3)“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即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

7、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科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普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

8、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的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4.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