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99723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2篇).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目的意义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因此,多年的毕业教学,我都十分重视小学毕业阶段的复习整理工作.而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二、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任务从小学毕业总复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2、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3,查漏补缺.结合我镇小学实际,大多采取小循环教学,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三、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的组织九义新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上给我们复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材在统计的初步知识后安排了总复习内容,以多个知识点形成六大

3、知识结构体系,并加以练习.这是旧教材所无法相比的.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组织内容,适当渗透,拓展知识面.四、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过程的安排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从_月_日进入总复习阶段,共计80课时,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一)数和数的运算(20课时)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

4、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5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3课时).(二)代数的初步知识(10课时)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3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4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3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应用题(30课时)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

5、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6课时).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0课时).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四)量的计量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2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4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五)几何初步知识(12课时)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2课

6、时),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4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5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六)简单的统计(6课时)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1,求平均数的方法(1课时).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3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2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五、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过程

7、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习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3,要把握考纲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六年级毕业班工作计划例文(二)_月中旬结束课程,_月二十号开始总复习。第_周_月_日-_月_日复习内容:一、数和数的运算知识要点:1、数的意义(_月_日)注意小数与分数的意义对照,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在写法上与整数相同。明确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小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能带有单位名称。明确数位和位数的区别。各个计数单

8、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位数是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强调几位小数的判断与几位自然数的判断不完全相同,如:3.82看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2、数的读法和写法(_月_日)在数的读法、写法训练时,要着重突出自然数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3、数的改写:(_月_日)(1)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有两种情况,注意不要混淆:a如要求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不满万或亿的尾数直接改写成小数。b如要求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就要把原来的多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成它的近似数4、数的大小比较(_月_日)(1)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要着重训练,学生能把几种不同的数化成相同的数再进行比较的能力。5数的整

9、除(_月_日)(1)借助书中p86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图,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2)重点区分好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这三个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6、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_月_日)借助教材p87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内在联系然后得以应用。7、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_月_日)(1)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复习好如何对加、减、乘、除的计算进行验算。(3)增加一些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关系,求未知数_的练习题8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_月_日)(1)运用实例,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让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运用运算定律。2)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体会到一些定律可以扩展或逆反运用,减

10、法、除法也有一些定律或性质可以用来简算。9、四则混合运算(_月_日)(1)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立足于正确计算,得到正确计算结果。(2)对于一般学生重点训练审题能力,能够确定题目中是否隐含着有关定律的因素。(3)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重点训练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地选用比较简单方法的能力。特别是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计算简便的能力。二.代数初步知识(第_周_月27_月_日)知识要点: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_月_日)(1)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使之有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2)使学生建立起字母不单纯地表示某个数,他表示的是一种特定的量的意识。(3)能够熟练地根据字母所取

11、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2、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方法。(_月_日)(2)掌握求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关的概念。(3)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地解简易方程。但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能够将原方程经过整理成为符合四则运算基本形式的方程的能力。(4)解方程的四种方法。a、如:_-6=2036_=65_=25等方程可以直接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_的值b、先把含有未知数_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去解,如:2_+9=356_-4=30等方程,可以先吧2_、6_,等会有未知数的_项看作一个数,待求出它们的值之后,.再按四则计算当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c、按四则运算的顺序

12、先计算,使方程改变形式,然后再解,如:4_-3.54=103/53.5-_=1.4要先求出3.54,3/53.5的积,使方程分别变形为:4_-14=102.1-_=1.4再解。d、选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3_+1/2_=42,_-0.8_-6=32等,先利用运算定律使方程变形为(2/3+1/2)_=42,(1-0.8)_-6=32,然后计算括号内的运算,使方程变形为:11/6_=42,0.2_-6=32,最后再解。3、比例的性质(_月_日)(1)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间的关系。(2)做好比与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三者是有联系的,但绝不能认为

13、比就是除法,就是分数,它们是有区别的。比是表示两种量之间的某种关系的。除法则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3)引导学生建立比与分数自觉转化的意识。如:甲、乙两数的比是5:4,由此可知,乙数与甲数的比是4:5,乙数相当甲数的4/5,甲数则是乙数的1.25倍,甲数是甲、乙两数之和的5/9,乙数则是这两个数和的4/9等等。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4、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_月_日)(1)能够熟练地化简比和求比值(2)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化简比要保持比的形式;求比值是表示前项与后项的商,结果可是整数、小数、分数。5、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_月_日)(1)进一步理解

1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解比例。(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使熟练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比例的知识。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3)在学习比例尺中,要突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个关系式,比例尺与一般度量长度的尺不同,它是个比,不应带有单位名称。(4)训练学生会看图上附有的注有数量的线段的比例尺,以及后项是1的比例尺。感受到比例尺的前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图上,后项是1的比例尺可以把实际长度放大的现象。(5)注意比和比例的区别,它们都是表示关系的,比是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间相除的关系的,所以它只有两项;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关系的,所以它

15、有四项:6、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_月_日)(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比、比例、正反比例间的联系与区别。(2)能根据y/_=k(一定)和_y=k(一定)的关系式,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三应用题(第_周_月_日_月_日)知识要点:1简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_月_日)(1)在复习简单应用题时,应着重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2)通过改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位置,进行改编应用题地训练。2、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分析方法(_月_日)(1)使学生能够按照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熟练地选择计算方法解答简单应用题。(2)复习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