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989351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教有艺木仁爱:教育之本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张麒麟新乡卫生学校453000摘要:论语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谓是第二生活,第二精神,让这种生活与精神尽早构建一个仁爱和谐的世界.关键词:教育;仁爱;孔子;论语关于教育的论述,古往今来,数不胜数.但是,对教育之根本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生活在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中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孑L子早就已经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仁爱”.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仁爱”之说应用到教育教学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那么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当下,就让”爱”诠释今天的教育吧!教育的真谛是爱,就是告诉大家

2、,怎么样才能过上人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其实,这也是论语的真谛.宋代开国前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于丹却以半部论语教育人.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讲述了”七道”,可谓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字字句句在人心,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教书育人是什么,就是一种生活,只是有别于柴,米,油,盐,醋的第二生活而已.无论是哪一种生活,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一,”仁爱”的含义奴隶社会,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其基本含义是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当今社

3、会,由政治层面延伸到教育界讲的无非就是做教师的能够照顾大局,爱惜学生,不要过渡劳累学生,因材施教,创造和谐师生以达到教育目的.这那当然是儒家理论最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更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关于”仁”这一点在论语中记载的两则故事表达的最清楚.一则: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得十分准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当中,”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面讲的.”忠恕之道”则是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于重要位置,它

4、强调了仁爱之心;另一则,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的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这就是孔子智慧.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尚且懂得”关爱人”.作为今天的教师也是学生的化身,更加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教师在个人的教育理念中应多加一个”仁”字.学生不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必要强求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客观事物融会贯通,循序渐进,选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教之.二,”仁爱”教育思想的实施(一)师言.很多时候都能听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的声音,看到教师唾液横飞,而学生低头不语,默默承受的情景.事后思来想去,教师们也是恨铁不成钢,可是这种恶语相向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

5、,抵触情绪,适得其反.说到底,这种伤人的教育方式,反映了一中极不合谐的师生关系.一般地讲,世界的一切,就是”关系”就是”处理关系”.”关系”和谐,方能存在与发展,“关系”不和谐,必导致灾害,甚至必遭到毁灭.所以这种不合谐的师生关系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上进的自信心,这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也没有体现出教育之根本仁爱,llpg子的中心思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的,为人师者,切忌以自己的好恶任意批评学生,特别是在自己动怒之时,一定要三缄其口,切忌随口而出,张口就来.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述的好,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孑L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

6、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二)师行.”三思而后行”.在”言”与”行”之间,孔子更看重”行”.于是,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自己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自己职位去做不该做的事.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己的岗位做好,不要操心别人的事情.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事实证明,态度影响行动,作为太阳下最神圣的人教师,是播洒爱的种子的人,所以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要求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不能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要用爱心去浇筑学生,传道授业.把有限的情感

7、,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其次,无论是从做事的原则,还是从做事的方式上来看,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的人的过失.教师的教育行为最多的是发生在课堂上,根据孔子的教育理念,并不要求教师耐住性子宽容一切课堂上有过错的学生,关键是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三)师德.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故师爱是师德之魂.一位教师写道: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然而,热爱学生就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就像医生热爱自己的病人,忠于自己医生的天职一样.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

8、热爱教育事业.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着作的扉页上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使教育实现其根本功能.此外,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牲中显示出来的.而教师的人格已成为师德有形的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经可见教师人格魅力之大,之重.归根结底,爱是核心,爱是师德的火花,是教育的升华.论语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谓是第二生活,第二精神,让这种生活与精神尽早构建一个仁爱和谐的世界.教育因爱而散发光彩,爱因教育辐射到天涯海角,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参考文献:1【2】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73】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张麒麟(1980一),女,讲师,河南新乡人,现在新乡卫生学校工作.2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