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98749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蜕变每个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 ,都会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 ,有的学生适应的快 ,有的那么适应的慢 ,甚至有的到毕业也还没适应过来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初中学生的特点 ,引导他们尽快的步入高中学习的轨道。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为此 ,本文对初中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转变进行了一些探究。一、把握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1、数学语言的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数

2、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2、思维方法的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能力的开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

3、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3、知识内容上量的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和消化的课时相应的减少了。这就要求:(1)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2)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3)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4)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二、学好高中数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有

4、良好的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 ,干一件事 ,知道它 ,了解它不如爱好它 ,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 ,喜欢学 ,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 ,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 ,到达乐在其中 ,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 ,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 ,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1课前预习 ,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 ,产生好奇心。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 ,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 ,把老师

5、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 ,及时答复老师课堂提问 ,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 ,提高精神 ,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 ,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 ,挖掘你学习的潜力。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 ,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 ,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 ,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 ,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极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 ,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2、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的学习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

6、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 ,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这是与初中数学学习所不同的 ,初中数学学习大多是靠教师的指导下去学习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3、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 ,参与

7、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 ,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唐宋或更早之前 ,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 ,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 ,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 ,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 ,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 ,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清楚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 ,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 ,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 ,其身价不谓显赫 ,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 ,无

8、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 ,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根本概念都具有了。4、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9、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一般说来 ,“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 ,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 ,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 ,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 ,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 ,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了。所以做好初高中过渡非常关键 ,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