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986453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通史限时集训(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45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B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门阀士族,由“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知门阀政治制约着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用史料

2、证明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D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不

3、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以得出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3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

4、遵儒者之教”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说明儒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力,故A项错误;王租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均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延续性发展,并未走向断裂,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儒家与道家思想,未体现佛、儒、道三教并行,故D项错误。4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唐太宗时为改变这种状况,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该做

5、法的作用不包括()A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B使谱牒在选任官员时作用减小C抑制旧士族影响,加强君主专制D扩大政权基础,维护国家统一C“皇族被列为第一”,加强了皇室地位,肯定了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但全国总谱氏族志中旧士族排名下降,由此可见谱牒在选任官员时作用减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旧士族在全国总谱氏族志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皇族和外戚地位的上升,有利于扩大政权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

6、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C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是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博爱众人”并不仅仅是佛教的思想,且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影响日常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6“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

7、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A社会习俗 B区域经济C边疆治理 D丝绸之路D诗歌里没有涉及社会习俗,故A项错误;诗歌里没有涉及区域经济,故B项错误;“应驮白练到安西”表达了诗人非常强烈地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故C项错误;根据“白练”“安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可供研究唐代的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7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材料反映了()A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B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D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D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与唐代

8、茶税收入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没有将南北方种植业加以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没有将南方商品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可知,茶叶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可以推断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故D项正确。8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B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9、C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D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C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A项错误;支持变法的新党多为南方人而非支持变法群体多为南方人,故B项错误;新党为南方知识分子,说明南方学风相对开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理学的传播,故D项错误。9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C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体现的是监察官选任的要求而不是程序,故A项错误;

10、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体现监察官选任的要求,与任用的对象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与加强皇权无关,故D项错误。10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赢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这表明()A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D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C材料不涉及土地买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故A项

11、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经济现象,非官方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庄田置后频移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土地买卖依旧是土地私有制的表现,故D项错误。11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C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12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

12、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B根据题目中“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可知A项错误;儒道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体验,强调借物抒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表达政治理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可知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

13、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传。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 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为国家培养官吏。这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至于教育内容,根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情况,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由此可知

14、,当时官方推行的是儒学的教育。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扃堂”,(扃jin,本义: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教授平民子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读书,至于衙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阳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的壬辰卫国战争,加之北方女真族的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内外矛盾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于是,以柳馨远、李瀷、丁若镛、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崔汉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会

15、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启蒙思想及实证的考据学的影响,并借助于欧洲科技典籍,积极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儒学中“经世致用”及利用民生的思想,力倡远虚文近实用,学以致用,以变革社会,救国救民。于是形成了朝鲜儒学中打破朱子学传统的重要学术思潮实学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朝鲜对儒家文化的态度。(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可知,从汉朝开始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根据材料“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民间普遍设立扃堂”可知,国家建立儒学教育体系;根据材料“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可知,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根据材料“朝鲜李朝后期他们深受考据学的影响”“经世致用”可知,中国传统儒学在朝鲜教授近两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