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98443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简述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 其主 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政治制 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具体体现在: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从历史上 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2.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1.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

2、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如身体发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和中心外周方向。 心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 如儿童思维 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 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人的发展这种 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种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 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年轻一代的不用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

3、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前后相邻的阶段是相互衔接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从而使发展水平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必然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因此在教育工作中, 也要考虑这种衔接性。3. 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进行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意识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智力的发展,在最初的几年发展很快,4周岁前就已达到成人智力成熟水平的一半,而后的发展呈阶梯型减速发展。二是

4、指不同方面在不用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即有的发展领域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发展领域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 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4. 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人的发展互补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身体机能的互补,其次是心理与生理机能的互补。要求: 首先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 信

5、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类似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他们自 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5. 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 个别差异性。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其次不同学生在不用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最后不用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

6、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3.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a. 加速人的发展;b. 发掘人的潜力;c. 提升人的价值;d. 健全人的个性。4.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 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

7、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如下: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 简述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或者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 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

8、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6. 简述教师的义务是什么?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项义务可称为遵纪守法义务。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 教学工作任务。这项义务可称为教育教学义务。3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 项义务可称为思想品德教育义务。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9、,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 项义务可称为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项义务可称为保护学生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项义务可称为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7. 简述教师的权利是什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根本区别所在,是教师的最本质的特征。法定上的教师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与教师职务相关的权利和利益, 表现为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教师权利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教师本人实施或

10、不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教师要求相对的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障其权利的权利。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项权利可以称为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2指导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这项权利 可称为学术活动权。这是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利。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发展的权利。 这项权利可称为指导评定学生权。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权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

11、带薪休假。这项权利可称为报酬待遇权。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这项权利可称为参与教育管理权。6参与进行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这项权利可称为进修培训权。8.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这种劳动与生产劳动、其他职业的脑力劳动都有所不同。其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具体特点表现在: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有二:一是知识和文化;二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需要有创造性的。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劳动空间的室内性;劳动成果的精神性。9

12、.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双重的地位,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首先,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 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其次,从 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 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 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 体。 学生作

13、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就要求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的表现;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 的最高表现。10. 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 育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育与教师、教育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 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立足

14、实践,面对现实;持续提升,崇尚先进;自我反思,自主发展。11. 教师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 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或身份。1诊断者。所谓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 析和诊断。诊断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怎么才能做好诊断者。首先,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包括生理学知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个性差异心理学知 识等,教师不懂人,就无法对学生作出科学的诊断。其次,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 工具和方法,再次,教师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多做诊断性评价的

15、工作。2传授者。传授者的角色,是指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思想、道德和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 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教师要当好传授者, 最重要的条件,首先是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其次,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 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意身教。3指导者。指导者的角色,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指导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学习指导(学业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思想、心理等方面)。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指导者?第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方法、 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心理活动的规律。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 规律,这是成为指导者的必备条件。 第二,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而不是权威和裁判,能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指导的心理基础。第三,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 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第四,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安排出相应的时间,创造有利于沟 通的场所和空间,是发挥指导者角色作用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