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士 学 位 论 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975965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 士 学 位 论 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 士 学 位 论 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 士 学 位 论 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 士 学 位 论 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 士 学 位 论 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 士 学 位 论 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 士 学 位 论 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请A大学学士学位论文A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江西三清山地区古应力测量和分析XXX指导教师:DGA专业名称:地质科学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A大学200*年*月海洋地质学院200*年*月*日目录江西三清山地区古应力测量和分析海洋地质XXX指导老师DGA【摘要】古应力重建是研究区域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方法。三清山地区位于秦岭造山带的 南缘,先后受到秦岭造山带、龙门山和大巴山等构造的控制。本文根据野外露头,重点研究 三清山地区发育的三大主要断裂带(大河一杨坝一竹坝断裂、正源一水磨一上两一官坝断裂、 牟家坝断裂),对断层面的古应力标记、产状进行详尽的观测,并利用Angelier等提出的古 应力分析方法及相关的配

2、套软件对野外实测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古应力图,恢复出该地区的 构造演化。结果显示,本区发育三组不同性质的断裂。在印支-燕山期,本区主要是受到秦 岭巨型推覆构造控制,在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发育了一组顺层滑动的逆断裂;在喜马 拉雅期,由于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影响,区域上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和北东-南西的拉 伸作用而发育有一系列走滑断层;最晚期的正断裂体现出来的拉张作用推测与本区推覆构造 形成后期的滑脱作用有关。【关键词】断裂带野外测量 古应力分析 三清山【Abstract】 Paleostress re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search re

3、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Micangshan locates at southern part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fram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Qinling orogenic belt, Longmenshan and Dabashan. This paper focus on three faults zones (i.e. Dahe-Yangba-Zhuba fault, Zhengyuan-Shuimo-Shangliang-Guanba fault and

4、Mojiaba fault) in this area. Detailed paleostress measurement was done first in field work. The measured data were then processed and plotted following the paleostress analysis method given by Angeli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faults in this area. In Indosinian-Yanshan period

5、, this area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Qinling giant nappe structure and a group of inverse faults along the strata plane were formed under the SN strike stress. In Himalayan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ngmenshan nappe structure, a group of strike-slip faults was formed in this area. The last grou

6、p of faults, which is also the latest, was supposed to be related to the decollement process of the nappe structure in this area.【Keywords 】 Fault Zone Field Measurement Paleostress Analysis Sanqingshan目录目录1引言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2研究现状11.3研究思路12区域地质概况12.1地层12.2构造背景12.4地质发展史23古应力恢复的原理和方法23.1断层及其分类23.2断层盘上的

7、标识24三清山地区古应力测量及分析34.1野外工作概况和实测数据34.2古应力分析35三清山地区古应力测量分析所揭示的区域构造意义46结论和建议46.1结论及认识46.2工作建议4致谢4主要参考文献i文字说明1引言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盆山耦合研究已成热点。盆地与山岭在构造上的密切关系是人们研究盆山耦合的 重要方面,盆地与造山带在构造上的耦合主要表现在构造应力场的同一性与空间上的连续性, 即挤压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耦合,伸展造山带与裂陷盆地耦合,走滑造山带与走滑盆地耦合,而 连锁断层系则为耦合机制的关键。本论文来自于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委托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江西 地构造演化及

8、其对油气控制作用研究作为该项目盆地演化与区域构造和毗邻造山带之间 的耦合关系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拟通过对造山带的古应力重建工作,尤其是造山期后的构 造后活动的分析,来揭示秦岭造山带(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应力和构造演化规律。1.2研究现状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 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 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1.3研究思路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大家都感受过 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

9、蚀力 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 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2区域地质概况2.1地层自从六十年代后期地层压力预测被提出以后,已经发展出许多预测方法,但其中应用最 广泛的方法是Eaton(伊顿)法,其它方法多有区域上的局限性。如法国Elf Aquitaine公 司所发表的压力预测手册即采用Eaton法。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 压力预测课程只教授伊顿法。伊顿法在理论上符合物理意义,在应用上切实可行。多年的 经验证实,伊顿法适用于所有沉积地层,它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

10、泛的应用。2.2构造背景地层包括各个不同地质年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地层形成的历史有先有 后,一般说来,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 代越短。在地层的形成过程中,生物也不停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发展。当某一时期 的生物死亡后,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经过地质历史的变迁,它们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来 的地层中。于是,不同时期的地层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对应,这样,地质学家就可根据化石的 种类、形态来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区分出各种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结构。比方说,在今 天的大海里生存着许多海生动物,每种海生动物对生活环境(如温度、光照、水深等)都文字说明有不同

11、的要 求。如果我们今天在远离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层中发现了与现代类同的海生动 物的化石及海洋沉积物,那么可以肯定,在那久远的过去,这里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并 可由此推断出当时海洋的一些大致情况。事实也正是如此,我国北宋时代的著名科学家沈 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述了他当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荡山时,都在山地 的崖壁间发现了许多卵石和螺蚌壳化石,从而证明这些地方古时候曾被大海所淹没。2.4地质发展史地质年代名称。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个代,距今约5.7亿年至2.3亿年前,占显 生宙时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 二叠纪。

12、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 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 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 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 位。植物也进入依靠抱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 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早古生代的 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此时古北美、古 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

13、、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海 西(华力西)运动,在北美称阿勒盖尼运动,在中国又称天山运动。经过古生代地壳运动, 世界许多巨大的褶皱山系出现,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和北方的劳亚古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古 陆(联合古陆)。晚古生代在冈瓦纳古陆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缔0 以内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该冰川作用期即地质历史上的石炭一二叠纪大冰期。古生代的 地层总称古生界。3古应力恢复的原理和方法3.1断层及其分类对遭受脆性变形(尤其是断裂作用)的岩层进行古构造应力恢复是进行地壳构造变形历 史和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带有擦痕线理的断层进行大量观测,不仅便于精确描述 断层几

14、何学,而且还可使地球上部脆性地壳的构造模式与应力状态相关联,从而再现构造应 力场在时空上的演化特征对脆性构造研究中的断层滑动分析与古应力恢复这一方法的研究 历史与现状、原理假设、数学方法以及如何把反演结果与野外地质认识相结合进行构造变 形期次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指出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认识盆地与造山带在构造应力 场上的同一性,而且有利于从动力学上去探讨盆山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盆山耦合的构造研究 中有其自身的优越性。3.2断层盘上的标识首次将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套独特的伸展构造和岩石组合命名和 定义为变质核杂岩与一般设想相反,该变质核杂岩术语并非是指整个造山带的变质核或轴 带,

15、而只是指科迪勒拉造山带东部位于各个山脉中心(或核)内所见的变质岩区+,-/和 2&3%4!指出,东科迪勒拉造山带,从加拿大到墨西哥西北大约山脉两翼的上盘岩石,通常是 未变质表壳岩层及其基底虽然最初认为变质核杂岩的成因与伸展作用有关,但其伸展作用的文字说明性质和几何特征并不清楚,存有很大争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盆岭区中的低角正断层 伸展成因的推覆构造一文在概念上突破了对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成因认识在该文中,提 出这一类断层是缩短低角逆冲断层的伸展对应构造这些断层现一般称为拆离断层,其大规模 位移可将韧性剪切(糜棱岩化)的下盘岩石相对上盘非糜棱岩化并遭受了强烈脆性破裂拉伸 的岩石向上运移后来,在80

16、年代发表的许多论文扩展和修改了的成因模式.科迪勒拉造山带 中缓倾正断层及包含它们的变质核杂岩的认识很快导致其它山系中变质核杂岩的发现中国 境内首批确认的拆离断层及相关变质核杂岩包括高喜玛拉雅的藏南拆离系北京北部的河防 口拆离断层及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和中蒙边界上的亚干变质核杂岩。4三清山地区古应力测量及分析4.1野外工作概况和实测数据三叠系为灰白色长石细砂岩与灰黑色泥岩,页岩互层,夹可采煤层和煤线,砂岩单层厚 23m,地层总厚186412m.侏罗系为砂岩,泥岩夹煤层,煤线.白垩系下统志丹群为一套砂岩和 泥岩地层,连续沉积,由老向新依次为洛河组(K11),华池组(K1hc),环河组(K1h).洛河组(K11)主 要出露于志丹县刘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