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茶具的来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974014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4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的茶具的来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明清的茶具的来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明清的茶具的来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明清的茶具的来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的茶具的来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的茶具的来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暨第二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精品展览会上,在人们生活消费日趋 艺术化的今天,高质量、高档次的艺术化日用陶瓷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造型太美了,用这样的餐具吃饭, 胃口不好都难。”在龙泉青瓷精品展区,一位女士与同伴被展品深深地吸引,不停地拍照。茶具 http:/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体现了现代艺术品的品位,既有实用性又具观赏性,还有收藏价值。清代的烙有时代特征或代表时代最高水平的瓷茶具,主要产自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 且代时期御窑烧制的彩给瓷陈设器和日用茶具等,受当时“院函”艺术的影响。“大内出祥,荐御厂烧制”,“理 前代旧制,设立画院

2、”等文句在清宫档案中常见出现。据资料,清官档案可以证明清代画院的鼎奥期是康熙、 雍正、乾隆时期。康熙皇帝一生南巡六次。现存康熙南巡图、康熙六旬万寿图等繁巨的图画就是集 体创作的,充满了皇家富贵之气。从雍正朝的档案中,可知在养心殿造办处下有一个“画画处”。当时重要 的画院画家有郎世宁、丁观鹏、丁裕、张霖等人,翰林画家有唐修、高其佩、莽鸽立、唐英等人。画家们 各以不同的技艺,为统治者所取重。乾隆朝院画是清代的顶峰,在反映皇帝政治文化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 是空前绝后的。这与乾隆所处的社会奈件与历史背景及其“文治武功”策略有关,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乾隆 皇帝本人喜文善式,嗜古成癖,对于其生活喜于行乐、喜

3、欢赏心悦目的山水和花乌,其南巡一路的情景等, 都有记录其事约诸多面家的函作留存、由于本书的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根据史料可知:为迎合 统治者的喜爱,宫廷画家“出样”,直接影响了官窑彩绘瓷茶具的制造。在清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从明代开始,中国的饮茶方法发生了很大 改变,由宋元时期的点茶法改变为饮茶时先将散茶置于壶或其他器具中,尔后用开水冲泡的泡茶法。清代 大江南北很多都市、城镇都设有茶肆。各地茶肆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茶肆往往为了招引茶客而配置有特 色的用具,这促进了茶具制作技巧与工艺的发展。从许多有关清代人饮茶文敞中可知,清代的茶具配套形 式,基本上延续着明代人的

4、规范,冲泡散茶的用具甚至比明代更为简便,例如,用盖碗泡茶的盛行,饮茶 用的器具仅有碗、盖、托三部分组成,在泡制茶的过程中,是直接将茶叶至于碗个冲泡,这种的饮茶方式, 对于品茶的人,可趁热闻到茶的清香,观赏茶叶在水中浸泡的形变化和水色,十分方便。清代人的客来故 茶、以茶舍友等一些正式场所,都用盖碗泡茶。乾隆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南巡,并品尝各地名茶、美泉,写了不少品茶的诗篇。史料记载,乾隆四度 亲临西湖茶区、四次都留有诗文。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去天竺观看茶叶采制,写了观采茶作歌第二次 是乾隆二十二年,去云栖,又有观采茶作歌一首。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到龙井,游览龙井风景名胜, 作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最后

5、一次是乾隆三十年,仍忘却不了三年前品尝过的龙井茶,并写了再游龙 井。杭州龙井有乾隆封为“御茶”的18株茶树,今遗址尚存。资料记载:乾隆还去过湖南等地,他格外喜欢 湖南洞庭湖边产的“君山银针”,自乾隆四十六年,每年都被列为贡品,名曰贡尖。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如命, 他经常设“茶宴”招待群臣。乾隆皇帝是我国古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在世88岁,这大概与他注意品茶养身 很有关系。清代的烙有时代特征或代表时代最高水平的瓷茶具,主要产自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 且代时期御窑烧制的彩给瓷陈设器和日用茶具等,受当时“院函”艺术的影响。“大内出祥,荐御厂烧制”,“理 前代旧制,设立画院”等文句在清宫档案中

6、常见出现。据资料,清官档案可以证明清代画院的鼎奥期是康熙、 雍正、乾隆时期。康熙皇帝一生南巡六次。现存康熙南巡图、康熙六旬万寿图等繁巨的图画就是集 体创作的,充满了皇家富贵之气。从雍正朝的档案中,可知在养心殿造办处下有一个“画画处”。当时重要 的画院画家有郎世宁、丁观鹏、丁裕、张霖等人,翰林画家有唐修、高其佩、莽鸽立、唐英等人。画家们 各以不同的技艺,为统治者所取重。乾隆朝院画是清代的顶峰,在反映皇帝政治文化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 是空前绝后的。这与乾隆所处的社会奈件与历史背景及其“文治武功”策略有关,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乾隆 皇帝本人喜文善式,嗜古成癖,对于其生活喜于行乐、喜欢赏心悦目的山水和花

7、乌,其南巡一路的情景等, 都有记录其事约诸多面家的函作留存、由于本书的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根据史料可知:为迎合 统治者的喜爱,宫廷画家“出样”,直接影响了官窑彩绘瓷茶具的制造。在清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从明代开始,中国的饮茶方法发生了很大 改变,由宋元时期的点茶法改变为饮茶时先将散茶置于壶或其他器具中,尔后用开水冲泡的泡茶法。清代 大江南北很多都市、城镇都设有茶肆。各地茶肆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茶肆往往为了招引茶客而配置有特 色的用具,这促进了茶具制作技巧与工艺的发展。从许多有关清代人饮茶文敞中可知,清代的茶具配套形 式,基本上延续着明代人的规范,冲泡散茶的用具甚至比明代更为简便,例如,用盖碗泡茶的盛行,饮茶 用的器具仅有碗、盖、托三部分组成,在泡制茶的过程中,是直接将茶叶至于碗个冲泡,这种的饮茶方式, 对于品茶的人,可趁热闻到茶的清香,观赏茶叶在水中浸泡的形变化和水色,十分方便。清代人的客来故 茶、以茶舍友等一些正式场所,都用盖碗泡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